第三百一十七章 何以製夷(2 / 2)

他白須飄飄,身著粗布長衫。雖衣著樸素,卻也掩蓋不住一身儒雅的氣度。

此人,正是隱居南山多年的農學大家陶然。

彆人或許不知道,他一生都在鑽研農學。

此番聽聞聖上詔求賢良,聽聞瞿寧的大名,他這才一咬牙,決定進京。

在他看來,國計民生,豈容兒戲?

一路風塵仆仆,轉眼間,陶然已抵達京城。

不曾想,瞿寧卻早已遣人在城門迎候。

“陶先生請留步!我們家將軍,可是翹首以盼您的大駕!”一個小廝恭恭敬敬地迎上前,滿臉堆笑。

陶然暗自驚歎:這瞿將軍,還真是目光如炬,竟能一眼識得我的身份。

他隨那小廝來到天工院,一眼便瞧見瞿寧親自在大門處迎候。

“陶先生,久仰大名!”瞿寧快步上前,一把握住陶然的手,熱淚盈眶,“能請得先生駕臨,實乃我大炎農學之幸!”

陶然受寵若驚,忙道:“將軍謬讚了。在下不過是個粗通農務的庸人,豈敢攬此殊榮?”

“先生太謙虛了。”瞿寧正色道,“先生博古通今,學識淵博。農學一道,獨樹一幟。我輩晚生,正應該多多向您討教啊。”

說著,他便拉著陶然的手走進天工院。

院內,早已聚集了不少官員。

“諸位,今日我將召集諸位前來,是為了我大炎的農業大計。”

瞿寧開門見山,“如今邊境戰事頻繁,而農事,便是立國之本!”

他一揮手,身後幕布徐徐拉開。

牆上張貼著一幅碩大的疆域地圖。

每一寸土地都標注得清清楚楚。

瞿寧指著地圖:“這北方,土地貧瘠,我們要引黃河水灌溉,改良土壤;這南方,雨水充沛,我們要修築堤壩,防止洪澇......諸如此類,不一而足。而這些,都要靠在座諸位的合作,方能實現。”

眾人聽得津津有味,不時附和。

“好一個治國良策!”

“有理,有理!”

瞿寧接著道:“其中,最重要的一環,便是選育優良品種。陶先生對此,可有何高見?”

陶然被眾人的目光注視著,不由得緊張起來。

他清了清嗓子,緩緩道來:“草民愚見,大炎疆域遼闊,適合農作物生長的地方不儘相同。我們需因地製宜,培育多樣化的品種。比如說,在南方多雨之地,選育的稻種就要耐澇;在北方乾旱之地,選育的稻種就要抗旱。如此因勢利導,方能事半功倍。”

陶然說著,漸入佳境,口若懸河。

瞿寧不時頷首,雙目放光。

眾官員漸漸被陶然的話語所吸引,頻頻點頭稱是。

“妙哉!不愧是陶先生,果真是見解獨到!”

“這等農學大家,早該請出山啊!”

原來看似平凡無奇的稻穀,竟蘊藏著如此奧秘!

瞿寧與陶然對視一眼,會心一笑。

這一刻,他們都感受到了彼此的誌同道合。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