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雲嫣想要吸引周邊州府甚至更遠處的農民來到邊疆,不但可以帶來新的勞動力,更能帶來各地的技術,工藝。文化,藝術,百廢待興真的需要花一些心思。
蕭雲嫣想到的,首先是來到這邊的農戶,分給住房和土地,提供前期的生產生活物資。
孩子們花很少的銀錢就可以入公辦學堂學習文化知識。同時開創以技術為主要培養目標的學院。比如:學習基本財務知識,包括打算盤,看賬本,記賬,
還有打鐵、木工、瓦工、獸醫、陶瓷製作工藝,陶器製作工藝,裁剪繡藝等等,各種與生產生活相關的技術培訓。
蕭雲嫣為了讓學生能夠學到真才實學,在學習過程中獲得實際經驗。她打算自己開辦一些作坊,學堂與這些作坊建立一種合作關係。學生們可以去這些相關的作坊裡做工,賺很少的工錢。主要是去當學徒,獲得實踐經驗。不過,學習和實踐是要相結合的。
因為,農耕社會沒有專門教技術的學堂。窮人家的孩子們想要學門手藝,那是非常難的。先要登門拜師,得到師父的認可之後。才能成為沒有工資的學徒。
在做徒弟的過程中,對待師父,要像尊重父親一樣。而且當師父的,還總是不願意將自己的全部技藝傳授給徒弟。總是留一些壓箱底的絕招。這樣形成的技術壁壘,導致工匠們想要學成一門手藝,要多用很長一段時間去自我摸索。並不利於社會各項技術的傳播,進步和升級。
邊疆六州府的經濟和各項技藝原本就不發達。如今,經過戰爭,更是地廣人稀,百業蕭條,容不得慢慢發展。
因此,蕭雲嫣想到現代社會的技術培訓。她覺得,以學堂加實踐的傳授模式,更能促進當地的各項事業發展。
這個提議被一些人十分讚同,又被一些手裡握有各項技術的老師傅們堅決反對。
如果這項政策執行下去,那就意味著老師傅們不能讓一群徒弟為他免費做工了,更不能讓這群徒弟尊敬他像尊敬祖宗一樣,講究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在利益上,這些技術師傅們必然會受到巨大的損失。所以他們堅決不同意。
可是,政策製定者著眼的是社會的發展,並不會以犧牲群眾的利益來滿足幾個人的利益。
厲墨涵和蕭雲嫣製定政策必然要從普羅大眾的角度去考慮。但是,沒有那些身懷技術的師父們傳授技藝,孩子們也學不到技術。
因此,厲墨涵和蕭雲嫣承諾,如果這些技師們技術過硬,經得起考核,可以到這些技術學院當先生,拿工錢。如果他們開辦作坊供學徒們實踐,也會給他們一些稅賦上的福利。
雖然說堅決反對,可是麵對端靖王爺王妃開出的好條件,還是有很多人擠破腦袋想要進入這樣的學院。
這些吸引人的政令頒發下去之後,厲墨涵派了很多在封地做主管的退伍老兵回到家鄉,越是邊遠貧窮的地方越好,去那邊招一些想要改變生活,改變命運的家庭,向邊關遷徙。
告示上說明,第一批遷徙過來的人員得到的實惠是最多的,以後經濟發展起來了,再想遷過來就沒有那麼多好條件了。可能等後麵批次進駐過來的時候,沒有房子贈送,也沒有土地贈送,更沒有孩子們的入學優惠。因此,想要求發展,那就趁早。
蕭雲嫣和厲墨涵在百姓當中的口碑是越來越好。雖然很遠地方的百姓並不了解他們。可是附近州府裡麵的百姓,卻是特彆羨慕端敬王爺封地上的百姓。
原本,他們還在哀歎,自己怎麼不是那裡的百姓?如今竟然有機會遷徙到端靖王妃封地去,還有那麼多福利優惠。那可是天大的好事。
有那些在自己的家園過得非常困苦,也沒有什麼資源的家庭,打算舉家搬遷到端靖王的封地內,期待能夠在端靖王爺和王妃的福佑下,過上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