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8章 斷士紳的根(2 / 2)

朱慈點點頭,明太祖朱元璋非常重視教育,有各種儒學、武學及宗學、社學,從中央到地方形成了一套完備的學校製度。

國子監與各級學校統稱為官學或儒學,官學顧名思義,就是由官府所興辦,除此之外,朱元璋多次下令全國設立社學。

社學是一種民間興辦的學校,招募十五歲以下的子弟讀書,講授禮俗、律令等內容,美其名曰使幼童沐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其實也是宣傳政令的一種形式。

朝廷幾次要求地方重建社學,然而社學的推動並不成功,由於地方官失職,或受限經費短缺,部分社學設立不久後就廢棄了。

明中期以後,科舉八股文盛行,僵化科舉弊端逐漸顯露,舉子們往在不是潛心攻讀經書,而僅視官學為取得應試資格的場所,官學衰落,變成科舉的附庸,學校“養士”的職能發生了異化,學校有名無實。

而後讀書人以科舉入仕為目標,官學的廢棄使得地方族學的興起,主要以宗族興辦的族學,或私人興辦的孰學為主。

宗族領袖會將一部分族田的收入作為興學之用,因為讓族人入仕為官,是維係宗族勢力最好的方法,所以就算是經商之家,也會培養一、兩名子弟學習文理,準備科舉。

族學一般隻收納宗族成員與近親子弟,課堂人數約在十人左右,既有教育族人的目的,自然不太需要煩惱學費,良好的族學擁有完善的膳宿製度,飲食、課桌、文具、衣物等必需品一應俱全,表現優秀的學生還有額外獎勵。

童蒙教育依程度分成蒙館、經館兩種,前者是提供識字、生活知識一類的基礎教育;後者則是為了參加科舉而設。

李岩道:“族學的興起產生了極為嚴重的後果,通過家族培養的士子高中登第後,首先想到的就是家族,而不是朝廷,其家族也會將族中產業放在他們的名下進行逃稅免稅。

一些沒有家族的窮苦出生,若是資質上佳,會有當地的士紳、商人出資供養其讀書,待考取功名後也會如家族那般進行田地掛靠逃稅。

長此以往,皇權不下鄉,大明的裡甲製逐漸崩壞,地方隻能依靠士紳維持治安和稅收,以至於賦稅越收越少。”

李岩最後道:“殿下若是進行教化革新,重建官學進行壟斷,再教以優秀學子熟知地方事物成為地方吏員,長期以往,地方吏員越多,則朝廷掌控地方越細,不再會有地方豪強鄉紳為亂,收上的稅也就越來越多。”

一旁的黃宗羲若有所思,忽然喝彩道:“沒有鄉紳供養支持讀書,通過官學教化的士子心中首先感念的是朝廷,真是妙啊!”

朱慈對李岩的策略非常驚喜,他在此之前命工部在江南數省建上萬座學校,原本是為了通過改革教育,取消科舉製,從根本瓦解文官集團抱團的關係,沒想到李岩想到了類似的辦法去對付官紳勾結。

冒襄、王夫之等人心中極為震撼,一旦朝廷如此,天下士紳的根相當於被斷了,這招可真狠啊!

雖然幾人都是士紳中的一員,但自己的前程遠比士紳帶來的特權要豐厚,於公於私沒有道理不支持。

戶部尚書張國維擔憂道:“如此這般,朝廷每年需要在教化上花費大量銀錢,絲毫不亞於軍餉。”

朱慈道:“這個不用擔心,本宮早已令工部在各省廣建學校,年底應該可以完工,教化是國之根本,人才更是國家強盛的重要基石,本宮設立教化部的目的就是科教興國,人才強國,該花的錢絕不能省!”

朱慈又道:“李岩,你能提出這項策略,本宮很欣慰,教化部交給你本宮也就放心了。”

李岩躬身道:“此思種種,也是臣近期才想到,太子殿下卻深謀遠慮,早早思之想到,臣深感敬佩!”

朱慈點點頭,李岩不愧是有名的謀臣,曆史上李自成打下京師後要是能繼續用他,也不至於那麼狼狽,可笑李自成居然信任算命的牛金星,將李岩這個大才殺掉,以至於得了天下反而成為曆史的過客。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