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 人之初性本善(2 / 2)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顏之推,有義方。教三子,名俱揚。養不教,父之過。教不嚴,師之惰。子不學,非所宜。幼不學,老何為。”

董秀才雖坐在後麵,但眼神還挺好,把紙上大字看的清清楚楚。

他默念字句,越念越驚訝,他以前絕沒見過。

三字一句,朗朗上口,通俗、順口、易記,跟千字文有異曲同工之妙。

這位曾經國子監生,考過秀才的老先生,一下子就感受到不凡。

三言一句,四句一組,這板上的十二句,明顯就是三組一篇,從人之初性本善,到人不學不知義,很明顯講述的是教育和學習,對兒童成長的重要性,後天教育及時、方法正確,可以使兒童成為有用之才。

開私塾教書育人多年的董秀才,越念越興奮。

而在隋朝就考中進士的孫伏伽,那是真正靠讀書改變了命運的人,他對那一張張紙上的大字,也是越看越驚歎。

淺顯易懂,但蘊含深刻。

他對紙上的那大字,也很欣賞,鐵劃銀鉤,瘦勁有神,這書法相當了得。

李逸貼好,轉頭望向大家。

他今天第一堂課,沒選千字文,而是選了三字經。…。。

選這個也是有一番思考,千字文是南朝梁時編寫的,但三字經卻是要到宋朝時才有,三字經也是千多字,大都采用韻文,每三字一句,四句一組,像一首詩一樣,背誦起來如同唱兒歌,用來教育子女朗朗上口十分有趣,又能啟迪心智。

雖然到唐朝後有些內容要改,但刪改掉也不影響什麼。比如那句顏之推有義方教三子俱名揚,原文是竇燕山有義方教五子俱名揚,竇燕山指的是五代燕山人竇禹鈞,教子有方,五個兒子都考中了科舉。

李逸把竇禹鈞改成了南北朝名儒顏之推,也沒問題,顏之推開皇年間才去世,他兒子顏思魯孫子顏師古,如今還是相當有名的文人。顏思魯是秦王府記室參軍,顏師古是李世民王府文學。

選擇三字經,最主要原因,就是李逸辦學也是為了刷聲望,他寫瘦筋體也是要刷聲望,所以現在辦學掏出三字經,還是要刷聲望。

“同學們,今天開始,我們來學習三字經,我先讀一遍,然後講解意思,然後大家跟著朗誦,”

“無逸,”

董秀才有些激動的站起來。

“先生。”

“這十二句三字經是你所作?”

李逸厚著臉皮道:“這是我根據我師傅李真人以前教育我的故事編成的,”

“隻有這十二句嗎?”董秀才又問。

“不止,暫時編了三百多句,三言一句,四句一組,這十二句是第一篇。”

董秀才激動不已,“好好好,你先繼續講課。”

李逸高聲朗誦三字經,跟唱歌一樣。唱完一遍,他開始講其中的意思,小孩子們聽的懵懵懂懂,但沒關係,傳統私塾啟蒙教育,都是先搖頭晃腦的背誦,

有道是讀書千遍,其義自現嘛。

這第一篇十二句裡,其實也是講了兩個故事的,比如孟母三遷,還有顏之推教子有方。

“你們知道誰是孟母嗎?”李逸問。

下麵六十個孩子沒一個知道的,他們連孔子是誰都不知道,更彆說孟子孟母了。

“孟母,就是孟子的母親,孟子是戰國時儒家先賢,與孔子並稱孔孟,孟子幼時父親早逝,與母親相依為命,孟母依靠織布來維持艱難的生活。孟子非常聰明,看見什麼就學什麼,而且模仿本領特彆強,起初,孟子家住在墓地附近,經常有送葬隊伍吹著喇叭經過他家門口,孟子就跟著學吹喇叭,引的一群孩子整天跟著玩吹喇叭送葬的遊戲,孟母非常重視孩童的教育,見狀就搬家到城裡。

新家在屠宰場旁邊,孟子每天到屠宰場看殺豬宰羊,孟子看在眼裡學在心上,沒多久居然能幫著殺豬宰羊了。孟母見狀又把家搬到學堂附近,於是每天早上,孟子都跑到學堂外麵,跟著搖頭晃腦一起讀書,老師非常喜歡聰明的孟子,讓他免費進學堂讀書,

但他還是很貪玩,經常逃學,孟母生氣的把織布的梭子折斷了,說梭子斷了,布就不能織了,學習也是一樣,日積月累積少成多才能成功,

孟子聽了母親的話認識到錯誤,於是回到學堂,慢慢變的知書達禮,後來,孟子果然沒辜負母親的希望,成為了戰國時期非常有名的儒家大師,這就是孟母三遷的典故,也是我們三字經裡昔孟母,擇鄰處,子不學,斷機杼這句的含義。”

孩童們雖然不知誰是孟子,但聽李逸講這孟母三遷的故意,卻聽的津津有味。

羅二的大孫子說吹喇叭挺好的,每次給人吹喇叭送葬有吃有喝,還有一塊白布和工錢。石頭則說學屠夫殺豬宰羊好,給人殺豬主人會給豬下水做報酬,屠夫有吃不完的豬下水。

李逸沒打斷他們,讓這群孩童先自由討論了十來分鐘,然後才讓他們肅靜。

“現在,你們跟著我一句句誦讀,”

無極院裡,

頓時傳出朗朗的讀書聲,

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讀書聲蓋過了夏天的蟬鳴。

木子藍色提醒您:看完記得收藏【筆趣789】?xiaoshubao.net,下次我更新您才方便繼續閱讀哦,期待精彩繼續!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