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想要統籌兼顧這麼一場決戰,以現在大漢朝廷上的情況顯然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各個部門之間的拉幫結派和相互製衡隻會讓很多事情做無用功,自然是無從說進行這麼一場甚至整個國家都要動員起來的龐大戰爭了。
任何人都不能小覷楊堅的力量,不僅僅是因為楊堅本身也是公認的一等一的梟雄,更因為關中之地自從秦漢以來就是整個朝廷政權的中心,四塞之地,最是富足,因此其能夠爆發出來的潛力媛媛並非先在表麵上所展現出來的那樣,所以留給大漢的機會實際上也並不多,必須要做到一擊致命,甚至還要能夠在短時間內應對和宇文憲之間有可能爆發的衝突。
因此一個能夠居中調解、統籌,而又有著絕對權威的部門,自然也是必不可少。
“此事朕以為善,各部選派人手,太尉府、門下省、中書省和尚書省也都要調派人員。”李藎忱沉聲說道,“如今東宮空閒,就暫時以東宮為研討之地,朕會親自負責此事。”
李藎忱當機立斷把這個新組建的臨時機構確定為由自己統籌管轄,一來此事事關重大,李藎忱不可能真的放權下去。二來李藎忱現階段也不希望一個永久的軍機處出現在大漢的朝堂上,畢竟現在各項事宜都隻是剛剛起步,大漢需要的是改變和革新,而軍機處的出現會導致朝廷的權力被過多的集中在一個或者幾個人的手中,固然實現了中央集權的目的,但是也在很大程度上限製了思想和製度的前進。
尤其是以大漢的現狀,其政治製度和行政體係的建設實際上尚且不完善,隻能算半吊子,在這種事情上更是著急不得。
朝堂上眾人也輕輕鬆了一口氣,李藎忱直接把這個居中管轄調度的任務給攬了下來,至少也就意味著大家不需要再因為彆人獲得了這個位置而有所擔憂。畢竟這等於獨立於朝廷又設立了一個小朝廷,有些類似於西漢時期的外廷和內廷,對於現在朝廷上的官員來說,誰主持內廷也就等於誰擁有了近似於宰輔的地位,除非李藎忱出麵,否則大家肯定少不得要擠破腦袋搶奪這個位置。
而顧野王自己又何嘗不是呼了一口氣,以他對李藎忱的了解,已經能夠預料到會是這樣的結果,對於他這個宰輔來說,皇帝陛下把注意力更多的轉移到對外征戰之中,自然也就等於變相的削弱了李藎忱對於國內政事的關注,這樣宰輔就算不會獲得更大的權力,也不會有更大的壓力。
當然了顧野王這麼做多少也有點兒賭博的意思,一旦李藎忱選擇以另外的人,諸如裴子烈,前來主持這麼一個新成立的機構,那麼儼然等於成立了新的內廷。曆史上漢武帝就是通過設立內廷和外廷的方式削弱丞相手中的權力,真正執掌朝政和朝廷施政方針的,實際上更多的是內廷的司馬大將軍等人,而丞相實際上隻是一個政策的實施者罷了,若是李藎忱也這麼做,那顧野王可就真的是得不償失,甚至應該說是引火燒身。
不過顧野王自問清楚李藎忱真正想做的是什麼,自然也知道他不可能通過重新設立內廷和外廷的方式來實現中央集權,畢竟西漢的前車之鑒擺在那裡,內廷和外廷的行政方式顯然隻是讓朝廷上出現更多的權臣,而皇帝的權力依舊受到了很大程度的壓製,若不是漢武帝當真為一代雄主,恐怕是沒有辦法掌控這樣的朝堂製度的,曆史證明西漢的衰敗和這樣的製度並非沒有關係。
因此李藎忱自然不會走這條老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