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六二二章 功在千秋(1 / 2)

權傾南北 然籇 3188 字 10個月前

這些考生們多少也都知道大漢的律法的,所以針對第一個問題,考生們很快就都給出了自己的答案,隻不過有的篇幅長,有的篇幅短罷了。

李藎忱看著前排的房彥謙和杜淹,且不論所回答的內容質量高低,至少篇幅是不小的,而且不比於有的人額頭上已經有汗水,這兩個人還頗為從容。

當然也因為他們的年齡都稍微大一些,這種實際經驗肯定要比年輕人來得多,考慮問題的角度自然也更多。

在其餘很多李藎忱甚至都沒有辦法全都叫上來名字的考生之中,顯然也有不少從容回答的人,李藎忱隻是匆匆掃了一眼,發現這些人也都是條理清楚,當然隻是憑借看了三言兩語,倒還難以判斷他們回答的這些內容質量高低。

時代已經變了,當然不是所有曆史上出名的人物才能趁著這個機會嶄露頭角,那些被淹沒在曆史長河之中的人物,也照樣可以憑借這個機會綻放出來自己的光彩,比如從龍較早的峽江唐氏中人,又比如在史書上隻是留下“義士”之稱呼,現在卻是大漢頭等猛將的征東將軍陳智深,可以說隨著曆史的改變,他們自己的人生軌跡也都隨之改變,而現在李藎忱以科舉招募人才,要改變的,更是更多人的未來。

那些在史書上或許名不見經傳的寒門子弟,也能夠通過這次的機會一鳴驚人,畢竟千裡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嘛,李藎忱就是要做那個賞識千裡馬的伯樂。

人才歸心,是天下歸心很重要的一部分,因為有才華有能力的人,隻要能夠把握住機會,就可以大鵬一日乘風起、扶搖直上九萬裡,而社會上的秩序實際上也離不開這些人才,把握住了這些人才的心,就等於把握住了社會各個階層之間聯絡的脈絡,通過這些人才自然就能把握整個社會。

因此什麼都可以推後一些,以科舉為選拔手段、書院和義學為教育手段的新式教育體係,李藎忱卻從來不想推遲,甚至還一而再、再而三的推進這種新式教育體係的落實,乃至於不惜一次又一次推翻他之前和世家之間的約定,更甚至雙方直接刀兵相見。

可以說李藎忱為了推行這足夠從根基上摧毀世家的科舉製度下了狠心,還冒了很大風險,說是以大漢的國運來搏也並無差錯——如果當時東南叛亂,李藎忱低估了東南士族的力量而失敗的話,那大漢皇室將會再一次淪為世家的傀儡,甚至還有可能被取而代之。

因此李藎忱此時重新走回丹墀上,回首望去,如今這些世家的子弟和寒門的子弟一起奮筆疾書,讓他有一種欣慰的感覺。

不但自己所行險做出的一切有了回報,而且世家也終於向自己低下了高傲的頭顱。科舉,有一次就有兩次,而且科舉對於人才選拔的公平性以及引起的朝野民間廣泛的參與性,顯然已經足以注定,隻要科舉製實施下去了,那麼就不會被取消掉。

曆史上的唐朝,幾乎是關隴集團和山東集團在打壓了巴蜀、荊州和東南各家之後合夥扶持起來的一個新的由世家把持朝政的帝國,但是即使是世家再一次抬頭,卻也不得不繼續延續隋朝科舉的製度,甚至還在有唐以來數百年間將其發揚光大,而作為執政者的世家,卻隨之煙消雲散。

曆史的大潮滾滾向前,這種對於平等的追求,正是大潮的前進方向,任何人擋在前麵,都不過是螳臂當車。

此時李藎忱看著這些考生,也有一種時代正由自己引領的感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