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李藎忱並不怪罪沈君高當初的猶豫,易地而處,李藎忱思考的時間可能不見得比沈君高少多少。尤其是投靠李藎忱,可是意味著在短期內將會失去大量的利益,還有可能成為千夫所指。
李藎忱知道當時沈君高最終下了站在李藎忱這邊的決斷之後,沈氏族中都有很多表達不滿的人,其餘世家的冷嘲熱諷更是不計其數。
對於沈君高的付出,李藎忱自然也給出了足夠豐厚的回報。
一個刑部尚書,其實不算什麼。
沈君高是當初曾經執掌南陳國政的人物,一個尚書其實都有點兒屈才了。真正重要的是修訂法律這個任務。
一個青史留名的機會。
對於沈君高這種不在乎什麼功名利祿的人來說,這個機會太重要了。因為這意味著他的姓名還有沈家的姓名都有機會被後人傳唱。
這也是為什麼現在的沈君高對李藎忱愈發的死心塌地。
一開始隻是《大漢律》的製定,後來是各項法律的製定,而今大漢已經開始建立起來自己的律法體係,涵蓋從生產到戰爭再到生活的方方麵麵。這些律法在約束著百姓的行為,也在約束著朝廷的行為,讓朝廷不可能做出出格的事情來。
當然,現在的朝廷在李藎忱和禦史台虎視眈眈之下,在大小官吏都忙得團團轉以至於加班都快變成常態的狀態下,有什麼出格的事情的確也不太可能。
貪汙受賄可能還有時間,魚肉百姓屬實是沒空啊。
百姓送上門來,腳不沾地的官老爺們都隻會說一句“有事就說,沒事就走”。
百姓不來給他們找麻煩,大家就謝天謝地了。
可是這樣的情況到底是因為大漢是一個新生的國度,整個國家上下都彌漫著奮發向上的精氣神,而經過幾次吏治整頓之後,坐在青天老爺位置上的有多半都是胸懷抱負的年輕人。
這不代表著在百年之後、在這個國家的發展逐漸趨於平緩之後,還不會發生什麼問題。
所以律法教化百姓很重要,約束官吏甚至於朝廷這個整體也很重要。當朝廷朝令夕改的時候,也就是觸犯法律的時候,刑部、禦史台乃至於大漢百姓,都有資格依托律法問罪於執政官員。
沈君高不隻是一次在律法之中強調,王子與庶民同罪。
大漢的律法,並沒有秦朝律法那麼嚴苛,也沒有漢朝律法那麼寬鬆,而是在其中尋找平衡點,並且不斷的擴展律法所能覆蓋的範疇,細化律法的條目,讓再奇葩的罪名也能夠得到正義的審判。
也就是曾經在各地為官、見識過官場百態,又出身世家、家學淵博的沈君高,能夠承擔起來這個責任了。
當然,沈君高不後悔自己去完成了這個任務,甚至把大漢的律法視如己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