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r>????當然這都是柳振民的個人想法,而眾官批判完大順軍後,史可法突然又想起了什麼,非常急切地問道:
“那太子呢?太子在哪裡?”
“京城失陷,太子和其他兩位皇子都落在了闖賊手裡!”
史可法聞言大驚,歎息道:
“唉!這可如何是好?若是當初先帝能把太子提前送到南京來…”
就在史可法替先帝悔不當初的時候,他的副手-旁邊站著的兵部侍郎呂大器趕緊打斷了他:
“史大人,您就莫說當初了,還是說眼下吧,我看眼下三位皇子落入闖賊之手,也是吉凶難測,但國不可一日無君,以血緣親疏論,逃難出來的福王和潞王兩位小王爺是和先帝最近的皇家血脈,而且都在淮安,離金陵不遠,我們應當儘快在其中挑選一個,把他迎來,擁立為帝,依托南京現有的六部,重建朝廷,恢複大明,這樣進可以恢複京師,退可以保有江南,最為妥當。”
這呂大器素來嚴猛,所以說話很直白,而史可法聽了這話,也點了點頭,但隨即又沉吟道:
“那我們應該……”
這時東林黨大佬——戶部尚書高弘圖立刻接話到:
“我看應該……”
史可法聞言,連忙舉起了右手,止住了了他下麵的話,隨後又擺了擺手,示意清場,於是除了史、呂、高和薑曰廣等幾位高級官員外,包括柳振民在內的其他中低階官員便都識趣地站到了大堂外麵。
———————————————
作者有話說:
對於喜歡快節奏的讀者,本書的所有“作者有話說”均可直接跳到下一章
各位同好:
南明史是中國曆史上極為沉痛的一頁,華夏政權在這之前和這之後,都從來沒有以如此之快的速度,完完全全敗於外敵之手:古代史上最強大的外敵蒙古帝國,滅亡我們概念中那個弱小的南宋,都用了幾十年時間;而近代史上最厲害的外敵,日本,則乾脆被我們頂住,並且最終打敗了。
而曆史上那被長期指責為偏安的南朝,更是傳了晉宋齊梁陳五朝,一直等到北方重新變成漢人政權——隋朝後,才被重新統一。
所以這段曆史雖然不長,但正如顧先生所說,是一段非常需要總結教訓的曆史。而在這段漢奸空前猖獗的曆史裡,華夏民族中那些最英勇分子的民族意識和不屈血性,也從未表現的如此充分。雖然他們現在不怎麼被提起了,但我認為,就像抗清義士張煌言死後能夠在西湖和嶽飛、於謙比鄰而居一樣,他們那一股血氣,早已和中華民族世世代代所有英靈的不朽魂魄一樣,深深融進了我們每一個華夏人的血液裡,不可分離。
所以我決定寫下這個故事,而這個沉痛悲壯的故事將會以柳振民為核心,嘗試串聯起明清交替曆史上那些著名人物,因為當時的人物是形形色色的,所以柳振民的經曆也會是跌宕起伏的。從這樣一個人物的曆程中,我們或許能看到南明小朝廷的敗亡之因,但也能看到中華五千年血胤不絕之由。
六鎮民
起於二零二一年七月二十五日
本章勘正:
第一章其實有個背離史實之處,是我後來重翻資料才發現的,即史可法等人知道崇禎死訊時不應該在南京,而應該在浦口,記載原文如下:
崇禎十七年(1644年),史可法聽聞李自成進攻北京,率軍進京勤王。軍隊抵達達浦口時,傳來北京失陷、崇禎帝朱由檢自縊的消息,史可法向北痛哭失聲,以頭撞柱,血流到腳上。
我本來想改,但猶豫再三,覺得南京既然是本書第一部分的中心,那故事還是從南京開始比較好,另外史可法等人在浦口地區究竟乾了什麼,待了幾天,似乎也不太明確,因此我決定對本章內容暫不做徹底修改了,但仍在此特彆指出來,以避免對大家產生史實誤導。
而就像這次重翻資料一樣,我因水平有限,會經常自行核對資料進行勘誤,當然也特彆希望能得到各位同好的指正幫助。
而起、晉兩處的版本是根據勘誤最終修改完善的版本,所以本書請以這兩處的文本為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