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說陳之遴和錢謙益、吳梅村的關係都不錯,所以柳振民和他也算是隔了一層的朋友,但可能是對陳的為人有些隱約不喜的緣故,柳二素來對他的觀感不是太好,所以也不介意對他多踩兩腳,恨屋及烏,更把話頭引向了另一位和他還有陳之遴都有些交情的人身上:
“說起來,這陳榜眼不是和癸未科(崇禎十六年)的陳探花陳名夏關係不錯嘛?我聽說,北京城破前十天,這陳探花還建議召集山東義勇救援京師,結果未果,等李闖進京之日,這位陳探花又上吊自儘,結果還是未果。”
陳子龍聞言,撫掌大笑道:
“好家夥,這大男人上吊自儘還能未果呢?是買的麻繩不夠結實嗎?還是這陳探花中了榜不到一年就吃胖了?他上吊自儘未果,那先帝怎麼自縊殉國一下子就果了?”
說到這裡,大家又一起哈哈大笑起來,絲毫沒有表現出拿先帝一起開涮時本應表現出的避忌。而從這二陳身上,三人又扯東扯西地聊了甚久,說了許多當年中榜時的往事,末了末了,陳子龍突然感歎道:
“當年讓洪武爺弄出‘南北榜’的那屆科考就是丁醜科,我們這屆也是丁醜科,不知我們這一屆以後會不會也鬨出什麼驚天動地的事情來?”
“南北榜”便是明太祖朱元璋當年因為南方考生被錄取太多,進而懷疑考官舞弊,導致他大殺特殺的那屆著名科舉,而柳振民一聽這話,不禁笑道:
“咱們這屆殿試的名氣雖不能和“南北榜”那次相比,但同一科的狀元榜眼探花不到兩年就全都被罷職降職,這還不算驚天動地啊?人所皆知,這科舉本就是為了取士,結果取來的前三名全給罷掉了,咱們這一屆丁醜科可以說是給廢掉了大半!”
本章細節勘誤:這裡說一下,崇禎十年丁醜科二甲第二名劉大年,他的去世年份有兩種可能,我目前無法確定是哪一種:
一是1639年,在柳振民被貶出京之前,劉大年因奉旨出京死在山東曆城(為第四次入關劫掠清軍所殺);二是1642年,在柳振民被貶出京幾年後,劉大年因奉旨出京死在山東曆城(為第五次入
關劫掠清軍所殺)。
具體是哪一次,可能要看曆城到底在清軍的哪一次入關劫掠中被屠城。而這裡之所以寫成劉大年和柳振民一路南下,在南京分彆後才死,是為了體現他們之間同科的深厚友情。
順便一提,崇禎十年丁醜科(1637),也就是我設定柳振民中進士的這一科,還真是大有文章的一屆科舉,因為這一科的301個進士們,後來因為趕上了明末清初的天翻地覆,或者說是天塌地陷,紛紛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在大時代前的各種選擇很值得細細品味:
首先,這一科出了堵胤錫、陳子龍和夏允彝這三個比較著名的抗清誌士,有這三個同科的民族英雄打底,可以說丁醜科是頗為壯懷激烈的一屆。
其次,這一科不少人的人生都頗為起伏,尤以狀元和榜眼為甚:兩人都因為受清軍第四次入關的不同影響而離職回家,狀元劉同升後來抗清病死,而榜眼陳之遴後來主動投清(而且他投清後還做出過一項驚天動地,“刨祖宗墳”的提議),不過最後也病死了,但是是死在東北的發配地,這就和《紅樓夢》的某些版本產生了千絲萬縷的聯係。
而且這倆人很有意思:劉同升的老師是東林三君子之一的鄒元標,準嶽父是“東方莎士比亞”湯顯祖;而陳之遴據說是《紅樓夢》裡賈雨村的原型,後麵我再講到吳梅村寫《石頭記》的劇情時也會提到他。
再次,這一次科舉對有些進士來卻不啻於一道催命符,多名外放、外派進士都因為公事殞命,如劉大年和王行儉,可以說這些人如果沒考中這個進士的話,可能反而不會這麼早走,確實是福兮禍所依。
所以這一科可以寫的確實很多,但因為進士(及同進士)加起來一共301人之多(如果再,加上柳振民就是302人),數量龐大我沒法一次寫全,有的人的資料也很模糊不清,以後慢慢寫吧,這一科的不少人物後來都會出現在柳振民的一生經曆裡,本章估計也會隨著閱讀的深入反複修改的。
順便一提,經過這段時間的閱讀思考,從這裡開始我決定讓劇情更流暢一些,以後曆史大背景的介紹及真實人物的詳細介紹我就儘量放在“作者有話說”和另外單開的曆史雜談書籍視頻裡了,在正文裡隻做簡單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