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佑八年,三月底,林兆遠成功收複堂邑。
半個月之內,接連攻克兩座由遼軍重兵把守的城關,讓不少將領,都見到了林兆遠帶兵的實力。
雖說傷亡不小,二十萬大軍,戰死者約有一萬五千人,但結果是好的,便足夠了。
如果是衛淵領兵的話,可能死傷會少點。
但他是三軍主帥,他需要培養自己的班底。
一些戰役,如果不讓林兆遠等人切身指揮,他們永遠也無法成長。
儘管,這樣做的代價,是損兵折將。
正所謂一將功成萬骨枯,一名將帥的成長,往往會伴隨著屍山血海,這是無法避免的事情。
湯陰縣大營裡。
大名府那邊的三十萬大軍,已經抵達此處。
為了快速的與蕩虜軍、江南軍等各部軍種形成統一戰力,大戰前的練兵,是必須要進行的手段。
此時,蕭逾明正跟在衛淵身後,說著有關秦振的事情,
“衛帥命秦振從大名府抽調兵力前來湯陰,他是持反對意見。”
“他認為,耶律信先此刻麵臨著無險可守的局勢,如果傾注兵力,在大名府大打,或有出乎意料的效果。”
“但如果執意攻打相州,無論敵我雙方,都將會損失慘重。”
衛淵行走於正在操練的士卒身前,忽的停下腳步,轉過身來,看向蕭逾明,笑道:
“這不光是秦振的念頭吧?”
蕭逾明搖頭一笑,“果真任何事都瞞不過衛帥,如今軍中許多將領,都有這個念頭。”
耶律仁先駐紮在相州,而耶律信先隻是依山建營,從地理位置上來說,向耶律信先發動總攻,更切合當今局勢。
衛淵問道:“你也有這個疑惑?”
蕭逾明毫不違言的點頭道:“是有,不過末將知道,衛帥這樣做,一定有理由。”
衛淵笑而不語,徑直來到主帳當中。
蕭逾明緊隨其後。
二人站在沙盤前。
衛淵語重心長道:“耶律信先駐紮在大名府城外,他從始至終的目的,都不是要攻克大名府,而是借由大名府一戰拖住我軍主力,為耶律仁先攻打汴京爭取時日。”
“汴京之戰時,耶律信先在大名府一帶傾注全力阻擋大名府援軍,從這一點上來看,遼軍真正的主力,一直都是耶律仁先”
聽到他的長篇大論,蕭逾明心中逐漸明了。
相州地理位置尤為特殊,耶律仁先輕易不會選擇撤軍。
但是耶律信先就不同了。
他真正的目的,是在汴京之戰打響後,不惜一切代價,阻止大名府的軍隊回援。
當時的秦振,一門心思的,想要在大名府全殲耶律信先,所以,隻派了少量的援軍前往汴京。
因為秦振壓根就不信,耶律仁先真有本事,能在極短的時日內攻下汴京,而且衛淵從江南也帶著軍隊出發前往汴京。
這讓他有足夠的底氣不至於太過憂心汴京的安危。
誰知汴京城真就差一點兒被耶律仁先攻破。
每每想到此處,秦振便是不由得後怕起來。
“所以,相州之戰,衛帥想要殲滅遼軍真正的主力?”
蕭逾明好奇詢問。
衛淵笑道:“主力不主力的,暫時不論,但想要用一場戰役,就殲滅大多數敵軍,不太現實。”
“再說,我們的目標,也不一定就是相州。”
不一定是相州?
蕭逾明再次感到困惑。
但是這一次,衛淵沒有再向他解惑。
蕭逾明被譽為儒將,一部分是誇讚,另有一部分,是說他適合當軍師、幕僚,而非領軍作戰。
但衛淵想要將他培養成一代儒帥。
所以,才會告知他一些事情。
但最為關鍵的因素,需要他自己去猜。
這樣才能有利於他的成長。
衛淵很喜歡看漢高祖劉邦的生平。
他發現,劉邦身為一名遊俠,前半生做得最多的一件事,就是各處遊曆,增長見聞。
後來群雄逐鹿期間,善於用人的劉邦,更是主動發掘出了身邊將士的閃光點,加以培養,讓他們都成為了獨當一麵的將帥之才。
後來,民間有傳聞說,一縣之才就足以治理天下。
其實,是因為跟隨劉邦的那些人,都經曆了足夠的成長,在不斷學習與進步中磨礪自身,再到後來治理家國,便就順理成章了。
而能熬過這個成長的過程,一半因素得利於劉邦,另有一半,就要多虧他們自己了。
如今,衛淵培養身邊的人才,其實與劉邦的做法並無二致。
嘉佑八年,四月一日,按照原定計劃,楊懷仁率領十萬大軍攻打邯鄲。
耶律仁先在邯鄲部署了整整三萬兵力,按理說,三萬人守城,就算守不住,在糧草輜重都富有的情況下,也能支撐相當長的一段時日。
但是耶律
仁先忽略了一個問題,遼軍的勇士,從小就生活在馬背上,野戰,他們在行,堪稱天下無敵。
可若是守城戰役,沒有一個擅長守城的將領,麵對擅長攻堅戰役的楊懷仁,多少是有些不夠看。
儘管如此,遼軍也展現了極強的戰鬥力,麵對楊懷仁連續三日的攻城下,愣是沒有讓一名周軍將士登上過城牆。
而這時,楊懷仁的軍隊,損傷已近萬。
為了保全有生力量,他不得已向衛淵求援,希望能以最小的代價拿下邯鄲。
此時,湯陰大營裡,衛淵召集諸將議事。
眾人商討半日,都一致認為,該向邯鄲增兵。
衛淵經過深思熟慮後,卻認為,一旦增兵邯鄲,就意味著決戰提前到來。
如今,尚有最為關鍵的部署沒有到位——武安。
如若現在決戰,很容易就會被遼軍撕開口子,進退有餘。
“我們一旦增兵,耶律仁先定會選擇在邯鄲展開決戰。”
“若我等不增兵,耶律仁先就不敢擅動。”
“告訴楊懷仁,讓他不惜一切代價,拿下邯鄲,我不要傷亡數字,我隻要邯鄲!”
說到這裡時,衛淵的臉色無比嚴肅。
三日後。
邯鄲城外。
周軍大營裡。
經過連日征伐,都略顯灰頭土臉的周軍將士們,此刻正站在楊懷仁身前。
他的手上,握有衛淵傳來的絕密信件。
楊懷仁看向諸將,正色道:
“諸位,衛帥說了,讓我們不惜一切代價,拿下邯鄲!”
能待在這裡的將士,都是楊懷仁的心腹,他的心腹,便也就是衛淵的心腹。
他們對於衛淵,都有著一種近乎瘋狂的信任,仿佛,衛淵就是他們的軍魂,是他們逢戰必勝的信念。
可是這一次,他們實在是不理解衛淵做出的決定,
“衛帥手中有六十萬大軍,隻需派來十萬兵,我軍也可以最小代價收複邯鄲啊!”
“十萬兵對於衛帥來說,不是什麼大事吧?”
“.”
站在衛淵的那個角度上來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