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刻,朱允熥首次在關於大明朝未來的大事上,鄭重地向朱元璋表達決心。
朱元璋堅定地頷了頷首,“隻要我這把老骨頭還在,衝鋒陷陣的事就不勞你小子操心。”
這是他對朱允熥僅有的要求。
既有著開國皇上的威嚴,又不乏對家族後代的疼愛。
朱允熥嘴角一揚:“一旦開設恩科,天下讀書人的口舌自然會被堵住,他們更關心的會是能否中選,而非朱家尚未完成的其他事務。”
“而會試主考官的選擇,也可以讓他們在朝中自行爭鬥一番,爺爺您也能清靜幾日。”
朱元璋無奈而又欣慰地頷了頷首,轉頭看向一旁的朱標:“你看,咱家允熥真的長大了。辦事越來越沉穩,有模有樣。”
朱標撇了撇嘴,不願直視朱元璋這副模樣。
之前還數落這小子做事不牢靠,之前也是您踢了他一腳,現在卻這麼說。
難道之前的批評,都是說給我聽的嘛?
朱元璋碰了一鼻子灰,眼睛一瞪,“你這小子。”
轉而他又把目光投向朱允熥,“今年冬天恩科結束後,浙江的夏糧秋糧也將入庫,商稅盤點也會完成。到時候一切塵埃落定,你又打算怎麼應對接下來的局麵?”
“就讓他們鬥個不停好了。”
朱允熥毫不含糊,堅決地回答。
……
每個帝王都渴望手握朝堂,對臣子有著不可動搖的掌控力。
這並非出於什麼特彆的原因,而是皇權的天然屬性。
帝王天生就需要駕馭並製約群臣,唯有這樣,方能稱得上是稱職的君主。
朱元璋自然也是。
“又想找打嗎?”
這話聽起來倒不像威脅。
朱允熥卻依然做出一副懼怕的模樣,身體往後一仰,隨即又猛地前傾。
“允熥以為,國家事務日益繁重,皇爺爺應在朝廷中挑選賢能重臣,讓他們成為文華殿學士,在宮中參與審議國家奏章。”
說白了,朱允熥打算建立一個類似內閣的機構。
但這絕非日後明朝那種內閣製度。
此時提出這一建議,更多是為了轉移官員們對稅收改革的關注。
麵對權力與財富的選擇,他們總會聰明地選擇前者。
除非真有那麼幾個不開眼的,想要兩者兼得。
到那時,錦衣衛的詔獄可不是吃素的。
“文華殿學士?”
朱元璋悠悠重複著這個詞,哼了兩聲,“你這小子,辦事越來越老練了,這是在為解縉他們鋪路吧?”
朱允熥連忙擺手,想起上回的教訓,他趕緊說道。
“總不能讓他們去做武英殿學士吧。像解大人他們,若往後無才無德,自然會有相應的安排。國之大事優先於個人情感,孫兒明白這個道理。”
朱元璋滿意地頷了頷首,嘴角勾起一抹笑意。
心中暗自得意,覺得自己平日裡的教誨終究沒有白費。
眼前的孫子開始懂得分辨國家大事與個人情感的界限了。
“嗯,這事咱沒意見,先說說你的具體打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