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內,解縉盯著停留在那片沾有墨跡的奏折。
青年知事走近,為解縉斟了杯茶。
隨後,他又輕輕拿走了那張墨漬未乾的奏折,低頭瞄了幾眼。
“這是關於四川道的事務,無關緊要,學生稍作補充即可。”
年輕知事邊說邊動手,從木箱中取出文具,仔細裁剪、粘貼,開始在一旁補寫奏折內容。
解縉把手按在桌上,“今天朝廷狀況怎樣?”
青年知事微微一愣。
皇上勤政,自登基起每天必上早朝,與眾臣共商國事。
但近兩年,隨著太子日漸成熟,太孫也更加穩重,朝會漸少,國事多由太子代理。
眼下,朝廷維持著一種比較平穩的步伐推動明朝前行。
然而,顯然大人詢問的不是這類常規之事。
青年知事想了想,答道:“各部院按常例行事,但同僚們若想有所作為,雖無障礙,卻也比以往遲緩不少。”
概述完近日朝況,他悄悄瞥了眼解縉,眼神微妙地閃爍。
接著,他壓低聲音,謹慎說道:“大人,聽說昨晚太孫查抄了整個孔府,孔家人已被押往京師途中。”
“大明以孝治天下,依法治國。”
解縉輕輕回應,目光深邃,細細打量著青年知事。
青年知事顯得有點手足無措,尷尬笑道。
“學生琢磨著,太孫怕不是要在朝廷裡搞點新動作?如果真是這樣,殿下的行蹤這麼隱秘,今兒晚上突然回京師,咱們是不是也得動動腦筋,準備點啥?”
解縉冷聲道:“身為臣子,怎能隨便猜度君心呢。”
話音剛落,解縉順手抓起桌上奏折,輕輕往那青年知事胸口一扔。
青年接住胸口的奏折,臉漲得通紅,尷尬地笑笑,隨即低頭翻開奏折,掃了幾眼,表情頓時變得驚訝不已。
“石學……布政,已經抵達錢塘碼頭了?”
解縉鼻子裡哼了兩聲:“交趾那邊的治理,因為地理位置偏遠,與中央常規做法頗有些差異。確實有不儘如人意的地方,但好在效果顯著。”
“這次殿下西行巡視並救濟災民,正好趕上河南、山東兩道動蕩,也算趕上了時機,未必不是個轉機。”
“轉機……”
青年知事眉頭緊鎖,英俊的臉龐難掩憂慮,他沉思道:“孔家或許就是這個轉機。借助孔家力量,殿下的布局……”
青年自言自語到一半,忽然停下來,滿臉詫異。
解縉微微頷首,手插在袖兜裡,“去吧,把小許他們也叫上。”
年輕官員不解地問:“是許學長嗎?”
“跟他說,先生最近得了一壇好酒,今晚玄武湖邊,北湖西照樓,設宴請他們品嘗。”
……
這天。
應天府官場上傳言紛紛,百官沒心思工作,私下裡議論紛紛。
各個部門,一天之內就收到了多半官員的病假條跟請罪信。
洪武年間,官員基本上全年無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