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昊強顯得有些拘束,恭敬行禮:“遵命。”
待柴昊強的身影消失在門外,朱允熥慢慢站起。
他的這一動作,讓室內文武官員也不自覺地紛紛離座。
他輕步踱出房門,步入院中。
“此乃大明重啟秦時軍功爵製後的首場勝利,將士們沒有辜負朝廷期望與國家重托,令本宮深感欣慰。”
任亨泰默不作聲,似乎沉浸在思考之中。
解縉則覺得此刻自己也需要深入思考一番。
石偉毅這時邁出步伐,“此勝利實乃皇上仁政之果,太子安定朝綱,太孫處理國務,前線士兵英勇赴戰,國家上下一心,方能有此成就。”
朱允熥輕輕擺手,目光轉向那些聚集在門口、走廊、庭院中的文武群臣。
“將士們在前線以命相搏,為了讓咱們能在應天安心生活而戰鬥。國家不能忘記他們的付出,賞賜也必須到位。”
徐輝祖接口道:“此次應當向全軍公開公正地頒布朝廷嘉獎。”
朱允熥頷首:“那麼,今天我們就繼續討論如何犒賞東征軍吧。”
封王?
不經意間,那些將領們心中回響起皇太孫在西城橄欖球賽場上的宣言。
“大明既然恢複了秦製軍功爵位,隻要你們建功立業,便可封王。”
李景隆多年駐守倭國,今年更有滅國之大功。
未來,他還要在朝廷支持下,於倭國道各地官府前,負責監控並防止任何可能出現的動亂。
這種功績,自從大明建國以來,滿朝文武中,可沒人能獨自掙來。
遠在交趾的開國公常升,倒是個例外。
要是真要比誰更有資格封王,開國公常升比起曹國公李景隆,怕是更有說服力。
畢竟,無論情理,常升手上有滅國的大功,接連征服兩國,眼下還在為大明開疆拓土,功不可沒。
文臣們心裡,滋味複雜得很。
大明重啟了秦時軍功爵製。
自打重新設立大都督府後,朝廷對軍隊的考核獎賞也有了章程。
但武將立功容易,文臣們的路子可就窄了。
總不能指望文官們都提筆上陣,和敵人拚刀槍吧。
朱允熥一提東征大軍的獎賞,滿堂文武,各懷心思。
曹震卻先開了腔:“要說東征軍功賞賜,那南征大將軍那邊,是不是也得一起商量商量?”
話音落,曹震眼神純淨地掃視四周。
李景隆有滅國之功,開國公常升同樣有此榮耀。
若魏國公能封王,開國公憑什麼不能?
大明,難道要一日間封兩位王不成?
曹震這一插話,大夥兒算是回過味來了。
文淵閣內依舊靜悄悄,但無論文臣武將,個個呼吸都沉了幾分。
時至今日,已非洪武初年,皇上為穩天下大局,大肆冊封宗親。
這些年,大明能封王的,非朱姓者屈指可數。
就算是武寧王跟忠武王,那也是二人去世後,朝廷追贈的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