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39章 老朱的決定,鐘山功勳陵(2 / 2)

朱標的眼神也變得複雜,為信國公湯和臨終披甲執刀的情景所觸動。

“老國公忠誠勇猛,是我大明福祉啊。”

朱允熥高聲讚歎。

朱尚炳則長歎一聲:“國公乃是我等榜樣。”

湯燮哀聲道:“家父臨終前,似有虎嘯,自問是否健壯,是否雄心依舊。言說欲為大明再戰40年。我們回應,稱頌家父健壯雄偉,英勇激勵三軍。但家父未儘其言,便……”

“湯大哥英勇威武。”

朱元璋拍案而起,高聲喝彩。

朱標隨即問道:“信國公還有未了心願嗎?”

湯燮略顯遲疑:“家父臨終所願,僅是希望能再次進入應天麵見聖上,再為大明戰鬥40年。此外,並無其他遺言。”

“湯大哥啊……”

朱元璋嘴唇微動,輕輕喚了一聲,隨即側頭隱藏起心中悲痛。

殿內眾人,皆默然歎息。

信國公湯和這番臨終遺誌,讓所有聞者無不動容,哀痛神傷。

朱允熥邁前抱拳,行禮道。

“信國公畢生忠心為國,謹慎多謀,深受鄰裡敬愛,對皇室絕無二心。他臨終之言,豪邁非凡,激發人心。我認為,朝廷應在鐘山設立功勳陵,讓英雄們長眠於此,體現皇恩廣博。”

“他們生前守衛國家,身後應得京畿安寧。同時,將戰死沙場的勇士們安放於鐘山陵園,伴隨信國公英魂,共同守護大明盛世,彰顯皇恩無限。”

鐘山孝陵。

孝慈皇後靜眠於此,陵墓建設仍在進行中,這是一項耗時長久的巨大工程。

尤其是秘而不宣的地宮,其間的奧秘不便多言,唯有待到大明開國皇帝的某日,方會真正啟用,並最終封閉地宮,孝陵建設到那時才算真正完成。

提議在鐘山建立功勳陵,安葬當代逝世功勳跟戰場犧牲的戰士們。

這番話,在乾清宮內激起了一片愕然。

朱高熾麵無波瀾地轉動著眼珠,對於允熥那些跳脫常規的念頭,他已司空見慣。

但無法否認,如果真的在鐘山建成了功勳陵,讓大明功勳和戰士們的英靈長伴孝陵之側,其對朝廷與軍隊的震撼與影響,將無可估量。

能夠與皇陵相鄰長眠,無疑是至高榮譽。

打從漢代起,曆朝曆代都視死後能安息在帝王陵寢旁為無上榮耀,必須是有卓越功績者。

如果大明功勳陵落成,朝廷上下多少人便將此視為死後能伴駕鐘山孝陵的無上期盼。

這背後,實則藏著深刻的政治意味。

朱允熥緩緩道:“伴君而葬,古已有之,皆屬國家棟梁之榮。秦朝之前難以追溯,但從漢代起,譬如衛青、霍去病便長眠於漢武帝茂陵之畔。”

“唐代更甚,宗室貴族、功勳將領隨葬皇陵屢見不鮮,李靖等得享陪葬唐太宗昭陵之尊……”

關中作為古代皇家陵寢的聚集地,自漢至今,帝王陵周邊總伴隨著無數功勳的陪葬墓。

朱允熥繼而說:“信國公臨終遺願僅二,一為重返應天,二為再領兵40年。然而生死有彆,首願已成空談。大明立國至今28載,老臣們年華漸逝,軍中老士眾多。”

“朝廷素以寬仁著稱,律法嚴謹卻從未薄待功勳。鐘山有孝陵,若能增設功勳陵園,厚葬朝中勳貴、戰士,使之生前竭誠王事,死後相伴帝陵,既成全了君臣佳話,也為後人樹立了榜樣。”

太孫言辭懇切,理由充分。

湯燮未曾料到,自己來京報喪,竟意外觸發朝廷在應天城外鐘山新建功勳陵園的計劃。

若真能實現,父親豈不是將成為首位安息於鐘山功勳陵的大明功勳?

這對於湯家,無疑是無比榮耀。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