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朱允熥看來,大明不必禪位,更不可有禪位之事發生。
石偉毅微微一笑:“太孫現在最該做的,是與太孫妃她們聚聚,多陪伴世子、世女幾日。其他的,都不足掛齒。”
話音剛落,石偉毅停下了腳步,目光追隨著前方朱允熥。
許星闌三人也隨之停下。
身後腳步聲消失,朱允熥不由轉身,目光掃過石偉毅一行四人。
他瞥向石偉毅,隨後目光移向許星闌他們。
“都回去準備行裝吧。”
“過幾天,我們離京遍遊四方。”
洪武28年,當朝監國太孫接旨離京。
朱元璋的意思很明確,讓朱允熥代表皇家赴中都,出席已故信國公湯和的葬禮。
之後北上巡視,檢查河道總督工作,加強與瓦剌部落的關係。
聖旨一出,應天府內,百姓們的反應五花八門。
有人暗暗放鬆。
有人則憂心忡忡,琢磨著新政是否還能照舊推進。
還有一撥人,心裡犯嘀咕,覺得太孫身為儲君,不應該輕易離京,更彆說去邊境那些危險地帶。
萬一有個閃失,那可是國家的大不幸啊。
在眾人心思各異中,朱允熥還是帶著朱元璋特選的四位隨從,踏上了旅程。
一同出發的,還有北鎮撫司指揮使劉遠,暗衛周豪,以及眾多錦衣衛跟羽林衛的精兵強將。
他們從雲平碼頭乘船過江,在應天府豐昌縣昌子口登陸。
借著官兵把戰馬搬上岸的機會,朱允熥環視著昌子口四周。
昌子口,緊鄰應天城雲平碼頭的北岸渡口,往北去的人和貨物大多彙聚在這裡。
此刻的昌子口,比雲平碼頭還要熱鬨幾分。
人群川流不息,擁擠非常。
遠處,一座座煙囪不分晝夜地冒著滾滾黑煙。
巨大倉庫裡,貨物不停地進出,忙碌異常。
見朱允熥對那些工廠跟倉庫頗感興趣,石偉毅微笑著上前,“這些本該設在應天到太平府那一帶的。後來是應天府知府上書提議,說有些設施放在北岸更便利,這才遷了過來。”
“那不就是你師弟鄭明旭嗎?”
朱允熥輕笑,眼神意味深長。
石偉毅知道太孫心中有數,神色坦然,笑著回應:“回京後,我確實沒再跟這位同門師弟相見了。”
我們清清白白的,太孫您可彆誤會,生出是非來。
朱允熥咧嘴一笑,“鄭明旭可是打算等上元門碼頭落成,連接玄武湖的新航道疏通後,準備在豐昌縣另建新碼頭?”
言罷,他眼神平和地凝視著石偉毅。
石偉毅擠出一絲尷尬的笑,“微臣隱約記得那份奏折,內閣也已批示同意了。”
“你們在交趾積累了不少經驗,為官之道自然是駕輕就熟。現今許多人重返應天,既然回來了,就把昔日經驗,去蕪存菁,應用於京城的治理上。”
朱允熥見石偉毅欲言又止,便抬手道。
“雖說這隻是個開端,但應天周圍若到處是工坊冒黑煙,觀感不佳。遷至江北,既能讓京城免受煙塵之擾,又能便於江北貨物的流通,鄭明旭這主意不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