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泥路鋪設往往還能在既有的道路基礎上進行,隻是遇到實在難行的曲折地段,才會考慮改道或著動手改造地形。
而鐵路建設則是另一番景象。
鐵路為了確保列車安然行駛,其修建準則是力求線路筆直到底,這不禁讓朱允熥憶起種種往事。
當中不乏涉及地方宗族風水的紛爭,惹出了不少風波。
當然,大明若真要鋪設鐵路,還得有一段時日來做周全籌備。
一行人自昌子口啟程,沿著通往中都鳳陽府的官道北上。
路程不過300裡之遙,快馬加鞭的話,四五天光景也就到了。
朱允熥此行代表朝廷,親赴鳳陽出席信國公府喪儀。
早在太孫隊伍抵達前,消息已先一步傳入鳳陽城內。
鳳陽非比尋常,滿城皆是大明開國元勳。
皇帝從淮右崛起,鳳陽作為龍興之地,自然是功臣最為集中的所在。
但凡有點名堂,稍有地位的,都在鳳陽城裡置了房產。
清晨時分,信國公府上下老幼,早已齊聚在城外官道旁,翹首以盼。
中都留守司、鳳陽府及城裡各大家族也紛紛派人出城相迎。
按原計劃,中都留守司與鳳陽府是預備在60裡外的紅心驛迎接太孫。
可先期到達的士兵卻傳來指令,鳳陽府不必大張旗鼓,免得驚擾百姓,於是眾人便在城外靜靜等待。
時光緩緩流淌,秋日晴朗,即便是久候,也並不覺得疲憊。
未至正午,官道儘頭已有動靜傳來,官府即刻派遣差役前往探查。
沒過多久,官府的人馬疾馳而至。
“是太孫。”
“太孫來了。”
聽到呼喚,鳳陽府官員連忙揮手示意,振奮精神。
“大家都打起點精神來,彆在太孫跟前丟了咱鳳陽臉麵。”
若非信國公仙逝,鳳陽府定會擺出三班樂隊,鑼鼓喧天地迎接太孫。
中都留守則目光掠過湯家老小,高聲說道:“太孫難得來中都,此行亦是歸根溯源,誰要在太孫麵前失禮,那就是與整個中都為敵。”
今日離城的湯家隊伍,老老小小算一塊兒,足有數十口子人。
信國公妻子胡氏,身著誥命服,腰間簡單束了根麻繩,在幾個閨女的攙扶下,穩穩站在湯家隊伍的最前端。
從應天返回鳳陽的湯家老四湯燮,則是領著家裡男丁們安靜等待。
湯醴也隨著四哥湯燮回到了鳳陽。
而湯家老二湯軏,這些年一直在太原擔任中護衛。
雖說湯和去世那日,湯家立即派人前往太原通報噩耗,
但按路程計算,湯軏還得再過幾天才能回到鳳陽。
官道兩側,太孫儀仗、錦衣衛的北鎮撫司、上直親軍羽林衛,各式旗幟迎風招展。
連文淵閣大學士石偉毅,也有一麵專屬旗幟。
“臣等恭迎太孫。”
隨著隊伍前列的兵馬讓開道路,朱允熥出現在鳳陽各府各家眼前,眾人連忙鞠躬行禮。
這可是朱允熥第二次回鳳陽。
鳳陽上下,無不小心翼翼,力求在朱允熥麵前留下好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