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瀾搖搖頭,她隻留心過身為左相的聞人朗,民間就連聞人朗的傳聞都不多,更彆提他的兒子了。
聽許詩明說這位聞人月白才華冠絕京城,就連祝瀾也感到幾分困惑。
她這些年雖身處江州,但一直在搜尋翻閱時人的經典之作。這全大梁凡是刊表過的優秀詩文,她不敢說自己儘數讀過,卻也看過十之有八。
江州與京城離得又不遠,兩地消息往來通暢,即便如此,祝瀾也從未聽聞有“聞人月白”這樣一位驚才絕豔的人物。
“聞人朗這些年不問政事,也不會利用自己的位置替兒子謀取官職,所以他的兒子們同那些寒門士子一樣,都是憑本事科舉入仕,倒也在朝中博了幾分清名。
聞人朗一共有六個兒子,前麵五個都已經在外地任職了,唯有這個年紀最小的聞人月白尚未入仕。”
許詩明說著看向祝瀾,“他和你一樣,亦是十七歲高中解元,但之後兩年的會試他卻並未參加,而是閉門不出,在家苦讀整整六年,旁人幾乎都忘了聞人朗還有這麼一個兒子。”
喬悠悠忍不住再次發問,“既然閉門不出,那哪裡來的冠絕京城?”
許詩明對她點點頭,“這就是我要說的。聞人月白這些年就像消失了一樣,都快被人遺忘的時候,也就是上個月,他突然寫了一篇賀詞,托左相聞人朗轉呈給了皇上。
皇上看後龍心大悅,當著文武百官的麵極力讚揚,並且召見了聞人月白,奏對之後稱讚其人‘冠絕京城’,當場就想要召他入翰林。”
祝瀾聽到這裡大概明白了,皇帝想要削弱左相之權,所以聞人朗的前五個兒子雖然入仕,但都是離京外任。唯有聞人月白厚積薄發,沉寂多年之後一鳴驚人,終於得到皇帝青眼,不僅在京留任,還是直接入翰林!
可想而知此人心性之堅韌,籌謀之深遠。
不過,既然已經入了翰林,還來科舉做什麼?要知道讀書人就是把書讀到頭,也就是為了進入翰林院而已。
“皇帝雖召他入翰林,但聞人月白拒絕了。”許詩明繼續說道,神情有些無奈,還帶著幾分無語。
“他說讀書與為人都要有始有終,他閉門苦讀多年,若不走完這會試和殿試的流程,心中有憾。”
喬悠悠嘴角抽了抽。
“所以——”許詩明兩手一攤,“就這麼一個二愣子,放著捷徑不走,非要來爭搶這會試的名額,也不知道是不是讀書讀傻了。”
眾人隨後又交流了一番或許對科舉有幫助的信息,期間常雲霄始終一言不發,眾人習以為常,畢竟這家夥的性格能來相聚就已經不錯了。
直到時辰差不多,眾人準備散去之時,常雲霄才掏出了一本冊子放在桌上。
“這是什麼?”喬悠悠好奇地拿起冊子翻看,隻見上麵寫的都是一些大梁律法相關的內容,而且是常雲霄的筆跡,從紙張和墨跡來看才剛剛寫完不久。
祝瀾翻了幾頁,眼眸之中逐漸泛起光芒。
上麵的內容不僅針砭時弊,總結了大梁現行律法的優劣之處,而且通過許多隻有在大理寺才能接觸到的案子,提出了許多關於律政方麵的改進意見。
薄薄的一本冊子,卻提煉出了整個大梁律法的精髓,微言大義,一字千金。
常雲霄的聲音依舊冷冷淡淡。
“這是我關於大梁律法的一些總結和批注,對你們的時務策問會有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