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六百零八章和平協議(1 / 2)

時間來到2月中旬,東加丹行省一如既往的炎熱。

自從大年三十夜那一仗過後,同盟軍在東線的索達依坎縣與印軍不溫不火地打了20多天。

這期間大的戰事沒有,但各種偷襲與反偷襲戰,破交戰打了50多場。

與其說是打仗,還不如說是同盟軍在練兵。

在東麵無法正麵擊敗索達依坎縣的印國大軍後,同盟軍轉而將進攻方向放在了西麵。

短短三周的時間,同盟軍連續占領了彭加不丹縣以西、以南的5個縣,直接將戰火燃燒到了印國的中加丹行省、西加丹行省。

中加丹行省就算了,麵積高達15.36萬平方公裡,人口卻隻有區區的180萬。

說地廣人稀都算抬舉了,完全就是荒無人煙的原始森林。

曆來,整個加裡曼丹島開發比較成熟的隻有沿海地區。

越是往內陸地區,越是荒無人煙。

除了少量的民兵,這些內陸的地盤基本沒什麼兵力駐守,這也是同盟軍占領這麼輕鬆的原因。

不過,西加丹行省就不一樣了。

西加丹行省麵積約14.68萬平方公裡,人口約440萬。

西加丹行省是印國華人定居較早、人口最多的省,整個行省足足有50萬華人。

在同盟軍打到西加丹行省的內陸縣後,大批華人蜂擁而至投軍。

不到一個月的時間,投奔同盟軍的華人青壯超過了兩萬。

這些華人青壯不僅是極好的兵員,還是最佳的向導。

在他們的帶領下,同盟軍開始了高效的占領行動。

現階段,同盟軍基本上以掠奪資源為主,並沒有浪費兵力占領這些地盤,而是不斷向其他區域蔓延。

掠奪物資、摧毀基層統治、散播恐慌,進而搞垮印國對加裡曼丹島的統治,這才是進兵的目的。

同盟軍現在對新兵的做法也很簡單粗暴:青壯訓練一周槍械和紀律,然後就跟在老部隊後麵去搬運戰利品。

沒錯,阿成完全是把這些華人青壯當成後勤運輸人員來用的。

說實話,同盟軍也沒有那麼多武器將他們完全武裝起來。

雖說是1萬正規軍?2萬後勤運輸人員的組合,單絲毫不影響同盟軍喊出“擁兵5萬”的口號。

而印國那邊,幾乎每周都能接到某某縣失陷的消息。

高層不心疼這些荒無人煙的縣,但底下的民眾不知情啊!

群情激憤之下,總要有人出來負責吧!

這段時間,印國可是有好幾個高層人物被丟出來背鍋了。

巴魯達城的指揮部內,阿成再次召集各部主官開會。

軍事上無法戰勝同盟軍,甚至無法有效遏製同盟軍在西線的蔓延,印國高層不得不再次祭出招安的打算。

印國無法接受成為老米小弟的核心原因,就是老米要在其領土上設立軍事基地駐軍。

這一點,印國無法接受。

打不過,又無法借力消滅同盟軍。

留給印國的選擇,隻剩下招安一條路了。

說實話,同盟軍內部也有些打不動了。

最大的製約因素,還是武器彈藥。

兵員上萬後,武器彈藥基本上不可能靠繳獲。

印軍依靠海軍和地麵部隊牢牢控製了索達依坎縣的海岸線,武器彈藥根本沒法運進來。

以前,還能靠馬、印兩國的邊界通道走私些軍用物資。

現在大馬將邊境通道一關閉,無疑是斷了同盟軍的一條大動脈。

暫時,同盟軍又沒有跟兩個國家開戰的能力。

再打下去,就有崩盤的危險。

對於印國再次拋出的橄欖枝,這次阿成想接住的願望很強烈。

但接受印國的招安,同樣有讓同盟軍內部崩盤的危險。

所以,阿成必須先做通手下的思想工作。

然後,在通過這些手下逐層做通下麵士兵的思想工作。

撈彬先通報了內部的資源情況:“我們的武器彈藥最多還能滿足1萬人打上5、6場高強度的戰鬥,雖說我們現在擁有簡單的子彈複裝能力,但基本上是杯水車薪......”

因為一直在打仗,加上缺乏原材料。

從毛熊和大陸弄回的二手武器製造裝備,現在都成為了擺設,隻能用於簡單的武器複裝。

自己生產武器彈藥,那是需要配套工業體係的。

發電、挖礦、鐵礦石冶煉、磨具生產、配套化學原材料製造......

這裡麵,配套的工業環節多了去了。

糧食方麵,倒是不缺。

最近,同盟軍從西加丹行省繳獲了不少糧食。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