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稟相國,自並州田使君固辭太尉,孫公調任梁國右相以來,如今三公之中闕位兩席,唯有高司徒一人。”
夏侯獻心中其實對三公人選有所考慮,但既然臣子在朝會上提了,那不如看看他們的心意。
“諸卿可有人選?”
“稟相國,尚書令司馬公、車騎大將軍王公、光祿大夫徐公、光祿勳鄭公皆勞苦功高,名聲在外。”
司馬孚、王昶、徐邈、鄭衝。
嗯.....這倒與夏侯獻心中人選幾乎吻合。
魏國的尚書令是實權之官,太尉則是虛銜。
司馬孚無論如何也要接受封賞啊,這些年他的功績是有目共睹的,這是他應得的。
至於王昶,作為晉陽王氏家主,同時也在勸進表中表明了態度,表他一個司空合情合理。
但目前來說,人家做得好好的,也沒有不臣之心,這時候不宜奪了人家兵權。
所以即便表了司空,還得讓人家鎮襄陽,如此一來倒顯得自己獻殷勤了。
徐邈,老資曆了,活得久就是好。
鄭衝,他做過自己大將軍府的從事中郎,後麵轉任散騎常侍、光祿勳。
不過比起徐邈,鄭衝資曆和政績還是少了點,再熬一熬吧。
夏侯獻很快拿定了主意:“既如此,表司馬孚為太尉,徐邈為司空。”
“唯。”
在這之後,便是一些正常的升遷任命。
譬如,表盧毓為尚書令,表荀勖為尚書右仆射,表王廣為度支尚書,諸如此類......
接下來便到了朝會的今日朝會的重中之重,即確定了魏國之後的軍事方針。
總結下來四個字:先易後難。
當今天下姑且算它為四國吧。
曹魏代漢,為天下正統,這一點無論吳蜀死鴨子嘴硬願不願承認,那也是不爭的事實。
蜀漢也自稱承天命,況且國主姓劉,劉禪也確為漢室後裔,大魏自然是不承認的,但天命這東西誰說得準呢。
然而孫權的吳王乃是魏國所封,吳國的這個帝位就名不正言不順了,隻有諸葛亮執政時期為了達成統一戰線,才以蜀漢單方麵承認了吳國政權。
至於武昌的孫基,那更就狗屁不是了。
從難易度上講,吳國有長江天塹,蜀國有秦嶺山川。
但實際上蜀國雖然國力孱弱,兵力堪憂,但其實攻伐難度並不比吳國低,甚至說隻要蜀國不采取薑維的“斂兵聚穀”的防守策略,魏軍想要突破漢中是非常困難的。
曹真、曹爽父子都親身做過反麵教材。
夏侯獻認為,曆史上的司馬昭,他或許不是要挑軟柿子捏......恰恰相反,司馬昭是要把他認為最難打的蜀國打下來,以掩蓋自己弑君留下的惡劣影響。
因為吳國在孫峻、孫綝兄弟執政後,對上魏軍皆是敗仗,魏軍對吳軍是有心理優勢的。
反之薑維洮西大捷迫使司馬昭在雍涼連換兩帥,雖說最終守住了,但臉上還是無光。
同時蜀漢又自稱天命正統,於是司馬昭想通過滅國之功來彰顯天命在晉。
說回眼前,梁公夏侯獻跟司馬昭的是處境不同的。
他沒那麼迫切的需要拿蜀國立威,而今吳國分裂,魏國還占據了長江上遊,故而這時候南下荊州,拿這個實力最弱、名分最歪的割據政權開刀才是合適的選擇。
在討論各方利弊後,夏侯獻為此做了最後的補充:
“以天子詔,命武昌孫基自去帝位,向我大魏稱臣朝貢.......如若不就,孤旌麾南指,勢與孫基會獵於荊!”
................
“全琮快死了?”
退朝後,賈充悄悄地向夏侯獻彙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