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如海問:“你說聖人對你大伯父一番動作不予置評,我並沒有告訴你這樣的話,你又是從何得出?”
章回道:“花頌身為內侍省少監,更是多年奉上,轉述聖人言語,必然不會無的放矢,沒有來由。賈門秦氏之喪,花大人說有人不知內情遂上本彈劾,又說這等慣常之事,聖人素來不作理會。由此及彼,有人彈劾賈府,便是有人彈劾大伯父;聖人知曉秦氏內情,把奏議按下,便是對彈劾大伯父等言論不予理會。至於褒獎姑祖父姑祖母,與擢升賈氏為貴人,這兩件事情的性質、與他事的關礙卻差得有些遠,懷英倒不敢將這兩樁再行類比。”
一番話畢,林如海沉默幾息,忽的勃然作色,喝道:“你這小子,才幾年的的經曆,見識了多大的世麵,就敢揣測天心!說什麼由此及彼,不過穿鑿附會,強作解語,天底下又哪裡來這樣粗陋的比擬映照?有這樣的胡思亂想,還不把工夫用到正經功課上去!且給我老老實實在屋裡,每天再多抄一遍書,多做兩篇策論!”
這章回話說得痛快,其實他自家心裡也知道大膽,先一時見林如海變色,原也預備了要挨上幾句,卻不料這等疾風暴雨劈頭蓋臉砸來,猝不及防,頓時就呆了;直到聽見林如海最後一句,竟是隨口將功課加了一倍,這才猛然驚醒過來,慌得扭頭去看父親章望。章望卻全作不知,隻道:“如海說得在理。”轉罵章回:“混賬小子,隻管站著作甚?還不認錯?難道要你老子我親自來按頭?”
章回無法,連忙跪倒在地,膝行到林如海跟前道:“小子狂妄、愚鈍!總是章回的錯,還求伯伯教我!”
林如海喝道:“路都已經指給你,還賴在這裡,真要裝蠢貨不成?”章回趕忙起身,也不多話告退,一溜煙就跑出房去了。
章望、林如海看他跑遠,兩個彼此看了幾眼,這才慢慢笑起來。林如海歎道:“到底少年人心性,凡有些聰明,定要炫耀出來才安心。卻不知‘萬言萬當,不如一緘’。今後入了官場,單這一條就還有的磨。”
章望道:“當言則言,做官又不是修閉口禪。何況今天這話原是你故意逗引他說出來,又拿住了責怪不謹慎,隨便到彆人跟前評一評理,至少你也該有一個不是。”
林如海忍不住笑道:“罷,罷,知道仰之護犢,能陪我演這一場戲已經足夠,是我不該再說他的不是。”頓一頓又點頭,道:“雖說膽大妄言,以今天的行事,並想到的這幾層意思,小子確有可塑之處。”
章望忙道:“既然可塑,就全仗如海教導。”一邊說,一邊走過來將章回的窗課本子撿起來,重新塞到林如海手裡,又親自研墨蘸筆,也恭恭敬敬遞到林如海手邊。林如海扛不住,又笑起來,隻管搖頭道:“老大的人,沒個形狀。這‘打蛇隨棍上’的毛病,隻彆帶得回哥兒也沾染上了才好。”一邊說笑著,一邊果然看起手上的窗課文章來。章望就在旁吃茶說話相陪。也不多記。
轉過來說章回這邊,自從章望、林海跟前出來,在院中站一站,心下計較一回,就轉向吳太君處。吳太君正和花頌講古,見他來,各自歡喜。吳太君便問從哪裡來。章回答了,又說章望吩咐幫忙置辦花家產業之事,問花頌的主意示下。花頌笑道:“但憑小七爺費心,我隻圖‘安樂’兩個字。”章回應了,又請借用花閔之力:“知道習慣喜好,到時起居使用也順。”花頌自無不允之理。章回又陪兩人說一會子話,方才告辭出來;再尋上花閔,約定走訪查看等事。
及次日,章回晨起,讀書、打拳及策論等日常功課畢,又向長輩處問過安,然後就來同花閔一道出門,先到縣衙,拜見過戶曹書辦,再往各處村集會見保長、裡正,一處處慢慢查看可用之房舍田土,至晚方歸。下一日又是如此。忽忽六七日,就把常州府近郊縣鄉村落都轉了一個遍,也看中七八處田莊,章回遂將每一處都照影繪形,畫出大致圖樣,一齊交給花頌定奪。打頭就是花墅裡的一處田莊,原主恰要外縣補缺,急等現銀使用,情願賤價出賣;莊中有上熟田二十畝、魚塘八十畝,房舍三間。花頌細問花閔,知道相距花寺不過二三裡,天氣晴好時水麵能教寶林佛塔整個兒便投影其中,當即就定了這一處,並催著章回帶領他父子兩個往縣衙裡辦妥一應手續。當晚小豐莊裡又設酒席,吳太君等一齊向花頌道喜。
酒過數輪,章回、林黛玉奉著吳太君先退席,花頌便執了酒壺來敬章望,說:“置宅事小,借著這樁事帶領我家蠢笨小子見識世麵、認全地頭上要緊人物,這個情分我原先都不曾指望。小七爺一應事體做得周到。大爺真個有福氣的。”又敬林如海,道:“今後能有小七爺貼心知意,代勞分憂,也當浮一大白。”三人遂放懷痛飲,大醉方休。
又過一日,花頌便作告辭,隻說:“雖聖人天恩寬宏,許我用兩三個月料理私事,到底還有職責在身。此間事情已畢,萬沒有貪懶耍滑,恣情享樂的道理。昨天拖了一日,已是罪過,再不敢耽擱。”吳太君、章望、林海遂命章回替他打點起身。花頌又教花閔留下看管田莊、整修房舍,吩咐說:“凡有不明,或是主意不定的,可問懷英相公。”得花閔一一應諾,這才安心啟程往神京複命去了。
*注*
石,讀音dan(但),古代計量單位。作容積,一石等於兩鬥,漢代一石約為2萬毫升;作重量,一石等於四鈞(三十斤為一鈞),即120斤。由於各朝代一斤的標準並不統一,一石具體重量也有差異。文中提到的上等熟田畝產,按一石約等於今天的120市斤來處理。
江南精耕細作,明清時期水稻畝產正常年份可以達到五百斤左右(稻穀,未脫粒);麥類則是兩百斤出頭。常州地區農諺有“三麥三麥,難過三百”,就是說小麥、元麥、蕎麥等麥類作物,畝產超不過三百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