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八章 當新浪潮遇到好萊塢(2/4)(2 / 2)

“所以,《狩獵》這個電影交給他,我很放心,因為他用一種平視的視角講述這個故事,而不是俯視,更不是仰視,我們的很多的導演,是用俯視的視角講述故事的!”

“我跟文木野都很喜歡《白毛女》,我們覺得這個電影好在共情感,所以,當年《白毛女》在解放區演出,受到了解放軍和群眾歡迎,能讓士兵激動到要拿槍打演員…我倆也喜歡《馬大帥》…現在很多所謂的反應民眾貧困的電影,民眾根本不看,骨子裡他是俯視的,就像西方社會對待第三世界國家的態度…”

“明明是個看客,卻還非要說自己是替底層發聲…”

說到這,沈旭東看了眼坐在他邊上的賈章可:“賈導,我說的有道理不?”

賈章柯有點尷尬:“…但我們這些電影人總應該留下點什麼…”

“我覺的你要是留下點什麼,不如看看香港電影現在留下了什麼,我要說《籠民》、《危樓春曉》,你猜有幾個人知道這些電影?”

“好了,不聊這些了,我們今天的主題是當新浪潮遇到了好萊塢!誰先開始?小帥吧!”

然後王曉帥聊了一下《我11》遇到的問題。

《我11》其實是中法合拍片,拍攝資金主要由法國提供,ARTE?France——法國藝術頻道。

插一句,婁曄、張建都獲得過他們的讚助。

《我11》是福建恒業發行,福建恒業是做恐怖片、驚悚片起家的,對電影發行有經驗和渠道,完全有可能讓《我11》鋪開全國的電影院…

到這沒什麼問題,然後王曉帥開始抱怨首日成績不佳之後,院線不給排片還有網絡盜版…

何冰打斷他:“旭東也是做院線的,院線排片是怎麼安排的呢?”

沈旭東想了想,道:“在影片上映前由影片發行方和院線商議出排片量。但在放映中,如果影片銷售量好,就會提升一定的排片量。注意,是影片的銷售量而不是口碑,當然,排片有時候會受到政治影響…”

“那為什麼有三日遊的說法?”

“一般來講,甭管有沒有宣傳,新片上映的頭三天影院基本都會有排片,但每周都有很多新片上映,而影院的放映廳數量有限,那就隻能哪部電影的上座率高就放映哪部。其實,現在有很多電影號稱“影院三日遊”,基本上一天不行,就不排了…”

“那你覺得這個事公平嗎?”

“…談不上公平不公平,現階段的影院模式其實是地產模式,基本上哪裡有商場,哪裡才有影院,但商場的租金很貴啊,以上海的五家嘉禾影城為例,租金最高的是900萬一年

,最低的是600萬…而且,他們明年還想接著漲,加上水電、員工工資支出,設備更新…一年的支出至少1500萬…

我們必須要排能賺錢的電影,否則,根本沒有辦法生存!”

說到這,沈旭東攤手:“連生存都解決不了,誰有閒功夫關心所謂的藝術?這是很現實的問題!”

“那就放任藝術電影消失?”

“藝術電影不會消失,有個詞叫此消彼長,有高潮就會有低穀,現在文藝被通俗取代、必然是文藝發展到了瓶頸,才造成了千篇一律的審美疲勞,導致通俗的新、奇、特、快變成了優勢。當人群又希望看到更深刻的信息時,而恰好文化底蘊深厚的藝術也找到了突破口時,天時地利人和共同作用,新一輪的文藝複興時期就會到來…”

主持人何平趕緊道:“說回好萊塢,旭東認為好萊塢電影增加對中國電影來說是好事還是壞事?”

“好事!”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