謀同孝文,霸類世宗,這樣的評價對於一位太子而言不可謂不高。
但對於士人來說,這樣一位皇帝也是最令他們畏懼的。
孝文帝在史書上似乎是一位寬仁的皇帝,輕徭薄賦,是賢君明主的典範,可在史書的隻言片語中也不難看出這位寬仁的孝文帝的腹黑與城府。
在孝文還是代王剛入長安還未登基之時,代王後所生的四個具有呂氏血統的兒子究竟是怎麼死的?
惠帝劉盈的兒子淮陽王劉武、常山王劉不疑及後少帝劉弘的死又是因為什麼?
那位淮南王劉長的死又何嘗不是另類的“鄭伯克段於鄢”呢?
至於霸類世宗,世宗指的是孝武帝,自從親政掌權以來,行事不可謂不獨斷專權,文武百官儘數變成了鷹犬和爪牙,不從者死,如何會坐視士族如此跳臉和皇帝奪權?
楊賜覺得這是個很嚴重的問題,若是再來一位如同孝武皇帝那般獨斷專權的皇帝,他們這些士人又將會是何等境況?
但旋即,坐在回府的馬車上的楊賜又不禁苦笑著搖了搖頭。
難不成還能廢了太子嗎?
且不說太子如今已掌權,還手握萬餘兵馬,就算太子昏庸無能無權,誰又敢提廢黜太子的事?
雖然還未公開,但那位“董侯”的死已經在劉辯的默許下開始小範圍傳播出去了。
大漢怕是從來沒有一位如此正統的太子了,集嫡子、長子、獨子三個身份於一身的皇子,怕是千秋萬世之後都找不出這樣一位正統的太子了。
而楊賜心中所思,劉辯自然是不知曉的,他如今要辦的事情太多了,可手頭的人實在是太少了。
士族……士族……
劉辯心中默默感慨,這個文化傳承被壟斷的時代,想要人才幾乎不可能繞開士族。
“孤還是欠缺人手,諸位可能為孤解煩?”
看著身旁一眾太子府屬官,劉辯終於還是放棄了獨自思考,向家臣們問策。
一眾太子府屬官聞言都不禁身軀一顫,坐直了身子。
這是太子第一次麵向所有人的問策,若是誰的策論被太子采納了,定然會被太子重用,就連賈詡撫摸著長髯的手都停了下來。
但太子對那些士族門閥的態度,自接受征辟以來眾人都是看在眼裡的,因此一時半會兒眾人都沒有什麼好主意。
見眾人都沒有什麼好主意,劉辯也隻能用這個不是辦法的辦法過渡一下了。
“眾卿若是有相熟的士人才子,也可為孤舉薦一二,就如玄德舉薦憲和這般,隻要有才,孤定用之。”
然而劉辯的話卻如同石沉大海,說白了大家夥基本上都是些缺少關係網並不是那麼廣泛,才會導致這把年紀不是白身就是小官。
倒也不是所有人都沒有幾個能舉薦的有才之人,可都擔心會有結黨之嫌。
“殿下,琳願為太子舉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