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一章 歸化蠻夷(1 / 2)

大家普遍都認為,活字印刷術要比雕版印刷術效率更高。

但人們往往忽略一點,活字印刷術是有前置條件的,那就是印刷工匠們都得識字。

這樣,他們才能在浩如煙海的字塊中找出正確的印模。

而雕版印刷則不同,會雕刻,能照貓畫虎,找個文盲來乾都行。

壞消息是雕版的成本稍微高些,好消息是文盲工匠有得是。

在識字率低下的漢末,雕版印刷才是最好的選擇。

而劉瑤不光要利用紙張讓那些聰明的底層庶人去撬動世家對知識的壟斷,還有一項更為重要的任務。

掃盲。

劉瑤更關心底層人民疾苦,他們平日裡白白受到豪強、酷吏、甚至是商賈的欺壓坑騙,不識字是非常重要之原因。

就因為你不識字,變賣的田契上可以多寫個一二頃,交易的貨物裡就能做幾個小手腳,甚至去衙門打官司都打不明白。

讓每個老百姓都能識字不太可能,但把各家的娃娃們都掃出文盲隊伍還是可以實現的。

但如何能讓大字不識一籮筐的娃娃們迅速掃盲呢?

劉瑤借鑒了諸葛亮當年與蠻族交流的方式——圖文結合。

五月渡瀘、初定南中後,諸葛亮曾經通過畫圖識文的方式與蠻人們實現溝通。

比如畫出一個太陽,便在旁邊寫上一個漢字。

“日”!

再畫一個月亮,並寫上“月”字。

蠻族雖不認得漢字,可卻識得日月星辰、牛馬雞犬。

雙方各操一言,同時對著圖畫發聲,久而久之,便知道彼此說的話是什麼意思。

這種方法在掃盲上也值得借鑒。

宋代編纂的《對相四言》,便是一邊是圖形,一邊是文字,專門給兒童作為啟蒙的識字讀物。

比起《千字文》、《百家姓》,此類圖文結合的書籍實用性更強。

除了教百姓識字,劉瑤還借著紙張和印刷術去下更大的一盤棋。

歸化南中蠻夷。

漢夷容貌相似,又有種田這個共同愛好,比起胡人來更容易彼此接受。

若想讓蠻人成為季漢百姓,劉瑤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改變他們的文化。

蠻族自有一套文化體係,他們的耆老還能背誦和解釋自己部落流傳下來的《夷經》。

想改變他們的文化,就要從娃娃抓起。

教蠻族的孩子們識漢字,學漢話,穿漢人服飾,學漢家禮儀。

第二步,則是免除納貢,改為公平買賣,以消除蠻人們對季漢壓迫的抵觸情緒。

再給他們創造種植甘蔗、葡萄,挖礦,修路的營生,提高其收入水平。

第三步,要建立義倉、醫舍等福利設施,宣揚季漢的恩德。

這三步貫徹下去,劉瑤相信不出二十年,年輕一代蠻人脫骨換皮成長起來,便會直接成為季漢最忠實的臣民。

至於這裡的稅賦,靠工業剪刀差形成的商品溢價,完全可以代替農租田稅。…。。

如此一來,劉瑤甘蔗製糖,冰糖釀酒,蔗渣造紙,紙書傳文,以文化蠻的一整條產業鏈便設計完畢。

馬忠、孟獲和楊戲三人聽罷,麵麵相覷,半晌沒有說話。

“殿下此計,非神人不可得之!”孟獲長嗟一聲,“就連諸葛丞相當年,也未必能想出如此絕妙的計策。”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