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二章 看戲識字(1 / 2)

孩子不愛學習怎麼辦?

肯定不是打一頓就能解決的。

劉瑤喚來三名伶人,讓他們到蠻族之中給孩子們演場戲。

寓教於樂的戲。

見上來的是三個既無俏裝扮,又無美衣服的男子,一旁的蠻部耆老抓了抓山羊胡:“殿下,這三個伶人能演好戲麼?”

他是個見多識廣的長者,也曾在漢人的集市裡觀看過伶人們演戲。

在耆老印象中,無論是百戲還是樂舞,伶人們都得打扮漂漂亮亮的,哪像這仨人穿著如此普通?

他哪裡知道,劉瑤的三個伶人,頂得上千人萬相、千軍萬馬。

劉瑤見耆老懷疑,揮手讓伶人們當場表演起來。

隻見伶人們迅速用帷帳遮蔽門窗,使整間屋子暗沉下來。

緊接著,他們取出一塊方形白色大布,遮擋在自己和觀眾中間。

再點上蠟燭,讓白布靠表演者的這一側明亮起來。

“這是何故?”耆老從未見過有如此演戲的,竟然把演員和觀眾隔離開來,這還能看得到什麼?

劉瑤微笑著沒有回答,伸手指向幕布,示意這位蠻族學者湊到近前觀看。

耆老目露疑色,趨步來到幕布旁。

伶人們正打開隨身攜帶的小皮匣,取出表演道具若乾。

耆老定睛一看,赫然是一堆怪獸圖案的皮片。

這些怪獸圖案乃是用特殊的驢皮雕鏤而成,上麵用漆料畫得五彩斑斕,栩栩如生。

皮片用細線縫在幾根細木杆上,那些細木杆似乎是放在手中操縱的機關。

耆老伸直脖子仔細觀瞧,數十張皮片所畫的怪獸形態各異。

有的羊頭人身眼大如燈,有的麵帶刀疤滿臉怨氣,有的牙尖齒利手持巨錘,模樣甚是嚇人。

“這,這是給娃娃們看的戲?”耆老不由得心生擔憂。

雖說蠻族生性好勇鬥狠,但畢竟觀眾還是一群六七歲的孩子……

“無妨,娃娃們就愛看這個。”劉瑤的語氣充滿自信。

說罷,隻見伶人們已將驢皮獸圖隔著白色大布用細竹杆舉了起來。

瞬間,燈光之下,那些獸圖的輪廓竟在白布後麵清晰顯現出來。

更讓耆老意想不到的是,在伶人們的操縱下,獸圖的肢體關節還能動起來,宛如真的活過來一般。

一名伶人先是手持一大片刻畫著山水樹木的圖形,當做故事場景展示。

另外兩人則用數根細木杆各舉一獸,吟唱起滑稽小調,開始表演。

在細木杆起起伏伏之下,兩個獸首人身的怪物你來我往,鬥得不可開交。

“精彩!”耆老哪裡見過這種皮影戲,脫口叫起好來。

皮影戲這種形式最早可追溯到西漢時期。

據說,漢武帝思念亡妃李夫人,一位臣子便用布帛裁成李夫人的影像,塗上色彩,並在手腳處裝上木杆。

入夜後,圍方帷、張燈燭,讓漢武帝端坐帳中觀看。…。。

這便是皮影戲的最早淵源。

劉瑤在成都鶴鳴樓導演過不少舞台戲,也成功起到了宣傳教化的作用。

但那種舞台複雜而龐大,並不適合拿到南中來演,更無法深入偏遠的鄉村蠻部。

所以在成都臨行前,劉瑤特地趕製了這些皮影,並根據前世觀看皮影戲的記憶,教伶人們如何操作和表演。

這種皮影戲道具簡單,攜帶方便,三五個人便能支撐起整個舞台,極符合當下的需求。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