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趁機給蠻族孩童們普及漢字,劉瑤還特地邀請耆老也加入到表演隊伍中。
比如說,代表青山的皮影出現時,耆老就順勢拿出寫有“山”字的紙張,告訴娃娃們這是什麼意思。
皮影戲上演之日,味縣附近的蠻部孩童們全都興致勃勃趕來觀看。
見到能用影子演戲的新奇事物,他們無不露出驚訝萬分的表情。
對娛樂項目極其匱乏的他們來說,觀看皮影戲簡直就是一種無與倫比的享受。
堪比後世人們用VR眼鏡觀看動作電影。
燭燈一亮,優美動人的小曲便從伶人口中哼唱出來:
“彆看我隻是一隻羊……”
隨後,一場公羊頭人身怪智鬥公狼頭刀疤怪,從其手中解救出母羊頭人身怪,公狼頭刀疤怪又被母狼頭怪一錘拍飛的熱鬨劇情便在白色大幕上展示出來。
伶人們無比靈巧的雙手,將整個劇情演繹得惟妙惟肖,扣人心弦。
彆說這群正值好奇貪玩年紀的孩童,就連陪同他們的父母也看得津津有味。
演到關鍵時刻。
歌唱聲、打鬥聲戛然而止。
皮影們紛紛停住動作。
耆老走上前來,拿出幾張淡黃色、一尺來方的大紙。
“羊,這個字讀作羊。”
“羊!”
“狼,這個字讀作狼。”
“狼!”
底下孩童們齊聲跟著念
道。
其實,他們剛才在皮影戲裡光看了個熱鬨。
漢人表演者們口中念叨的那些既好聽又好玩的唱詞,不通漢語的孩童們壓根兒一句也沒聽懂。
單看這皮影們鬥來鬥去,已是極為有趣。
但他們更想了解這場羊狼之爭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要想聽懂、看懂皮影戲裡的故事,就必須要學會漢話、認得漢字。
在皮影戲強烈的吸引下,孩童們學習熱情空前高漲,恨不得馬上就同部族裡的耆老那樣張口就能說漢話。
劉瑤站在遠處觀瞧,對在蠻族中推廣文化的計劃又多了幾分底氣。
縣城裡沒有宵禁,皮影戲晚上演出,白日裡那三個伶人就開始在當地漢人裡招收學徒弟子,而劉瑤就召集皮匠趕製新款皮片圖案。
糊弄小孩子,用用羊狼之爭、人熊鬥智、眾犬立功的戲碼也就罷了。
但皮影戲還擔負著推廣大漢文化的重任,劉瑤連夜寫了幾個劇本,都是講述先帝劉備艱辛創業、關羽威震華夏、諸葛丞相鞠躬儘瘁的故事。
前期為了照顧眾蠻人不懂漢話,主要以打戲為主,動作怎麼精彩怎麼來。
後來就可以慢慢滲透一些漢蠻本是同源,漢皇仁德愛民之類的文化理念。
在人物繪製上,也全讓它們“穿戴”極為華麗的服裝和飾品,讓男角色威武雄壯、女角色美豔明麗。
這樣一來,蠻族男女們便會紛紛效仿戲中人物,主動去穿漢服、戴漢飾。
小小的一個皮影戲,竟讓劉瑤發揮出了堪比南中好萊塢的作用。
又一個月過去,能演皮影戲的伶人們已經達到六十一人,他們陸續走入南中各郡的街頭巷尾、山野田間,賣力宣揚著大漢的先進文化。
蜀道衫提醒您:看完記得收藏【筆趣789】?xiaoshubao.net,下次我更新您才方便繼續閱讀哦,期待精彩繼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