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五十三章 聖地的氣象(1 / 2)

陽神朋克 生煎包子 4227 字 21天前

太平莊上,喬銀和肅慈一路遊覽,邊走邊聊。

喬銀介紹當地的土地政策,以及由此應運而生的各項新規。肅慈也根據所見所聞,結合著相應的法規,品味著其中的道理。

盛夏時節,蟬鳴蛙叫;陽光透過樹冠的間隙,斑斑點點灑在平展的石土路上,顯得祥和而又溫馨。哪怕天氣如此炎熱,卻能讓人的心靜下來。

此時也正值夏收時節,泯南又迎來了一個好年景。太平莊又是源州最早改革土地的地方,農民收入最高,一個個喜氣洋洋,乾勁十足。

改良後的稻子在太平莊試種成功。如今一畝水田能收獲八百斤稻子,以後必然會開始推廣,那時新政的成就將再提升一個高度。

肅慈之前來這裡,都是瑣事纏身,沒有心思去了解。在他的印象中,源州無非是開展新政,人民相對富足,繁華程度不下於京城。

但現在靜下心來,他才意識到源州的繁華似乎更在京城之上!畢竟京城是集一國之力奉養出來的,源州是完全憑本地發展起來的。

就拿庶民體操來說,源州是推行真正徹底的地方。田野裡勞動的農民,絕大多數都孔武有力,武徒武生遍地都是,武士,甚至武師也不稀奇。

他們勞作的農具,也都是精鋼和玄鋼打造。這在以前是隻有軍隊才能裝配的,但這裡成立了諸多生產隊與合作社,讓普通人用得起這樣的工具。

強健的體魄,精良的農具,優質的種子,加上合理的勞動分工,讓農業生產效率十倍的增加。一個人頂十個人,在太平莊絕對不是空談。

而且人民的體魄強健了,不代表就一定要當苦力。小河與小溪上,一座座水庫上轉動著水輪機,把打糧,研磨這些勞作全部分攤。

太平莊如今有數百戶人家,但真正種地的還不到一半。因為糧食加工同樣從小農走向集約化,從事這些工作的人並不比種地的人少。

由於產業分工越來越明細,圍繞周府建成的各種農業加工場也越來越多。半數以上的居民都在這裡落戶,完全不同於傳統的農村風貌。

加之喬銀從海外帶來的銀行,也開始在源州籌備了。太平莊再次成為新政試點,建立了第一個信用社,這讓本地的經濟更加活躍。

建立信用社,洋務衙門已經有了成功經驗。等各鄉鎮的信用社都順利運營,銀行就能真正成立。

“太平莊如今已經是一個鄉鎮了,恐怕再過幾年就要並入源州,成為州府新的行政區。”

“我說源州怎麼這樣大,原來是發展擴建出來的!說實話,我從來沒見過這樣大的城市。”

喬銀帶著肅慈在太平莊轉了一小圈,不覺已至正午。

沿路上,周邊的人家都開始炒菜做飯;夾雜著油煙的香氣四散飄溢,直勾人肚子裡的饞蟲。

現在的太平莊,普通農家小戶的菜品都有了肉沫斬蛋,肉糜豆腐,或者豬油燒雞。再配上各種小菜,清茶,香噴的米飯,足夠讓人吃飽吃好。

這是喬銀幼年之時,村裡的富農,甚至地主才能過上的生活。而現在,大半的村民日子都是這樣,孩子們更是活潑健康。

眼見到了飯點,喬銀便在一家小攤歇息了下來。

肅慈大量著周圍清爽的景致,由衷感慨道:“真是奪天地之造化!虧太平莊如何能進行土地整改,將鄉土建設成這個地步?難怪老夫人修得人仙業位,真是讓人敬佩。”

說著,小攤老板也過來接待客人。

“喲,喬大人,還有這位老爺!來用點兒什麼?”

“小趙哥,兩年不見,你越發精神了啊?”

喬銀似乎和這個老板挺熟,說起話來很是隨意。

“我們就過來坐坐,炒倆農家樂就行。比如你拿手的紅燒魚橋,油潑田雞,泥鰍鑽豆腐,還有那個醬油肘子……對了,再來一大壇冰米酒!”

說著,他問肅慈:“肅兄是習慣吃飯,還是吃麵?”

肅慈笑道:“來到泯南,自然是吃飯了!我倒想嘗嘗你們這裡高產的大米是什麼味道。”

喬銀便問老板:“有新米嗎?”

“有!”

“那就炒兩大碗來!”

“得!二位稍候,馬上來!”

老板唱了個喏,先把酒端上了桌,便到後廚忙活去了。

裝酒的是一口九寸高的青花大瓷壇子。

因為裝的是冰米酒,壇子端上來就已經結出了一片水珠,看著讓人神清氣爽。喬銀輕輕將壇子托起,往肅慈的青花碗裡倒了一碗。

這一大壇酒少說有七八斤。喬銀卻能撚著壇口,輕鬆自如的將酒倒出來,好像泡茶一樣。

肅慈不禁讚道:“喬大人好功夫!如果在下沒看錯,你已經突破境界,要成就武聖了吧?”

說著,他也接過酒壇,為喬銀的碗裡也斟上了一碗。

喬銀也讚歎道:“肅大人更是深藏不露,原來已經是武聖先天!佩服!”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