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孔孟之道(2 / 2)

袁閥 左子洵 6295 字 11個月前

“好!”袁珣眼睛一亮,坐直身體,還煞有其事的整理了一下頭發,這才侃侃而談道:“《孫子謀攻篇》說道,上兵伐謀,其次伐交,其次伐兵,其下攻城!是故謀略是最好的戰爭方法,外交是戰爭的輔助,動用戰兵對攻乃是基本手法,最要避免的乃是攻城!”

司馬徽笑著端起茶碗嘬了一口,不可置否的看著袁珣,又問道:“謀攻篇最重要的部分,為何不說?”

袁珣想了想,搖頭道:“不戰而屈人之兵,這是謀攻篇最重要的部分,可是我總覺得這不現實,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精髓在於讓敵人陷入絕望,以勢壓人,使敵軍知難而降,而人在絕望時爆發的力量最為強烈,熟不見項羽破釜沉舟,一戰而勝?哀兵常勝之。”

“徒知其表,不知其理!”司馬徽冷笑道。

袁珣有一個優點,在來到這個時代之後,他從不敢小覷任何一個古人的智慧,而且在戲忠身上學到了什麼叫‘三人行必有我師’,不會就問唄,有啥丟人的?所以善於學習是袁珣僅有的幾個優點之一。

而且司馬徽是誰?可以說三國頂尖謀士一半是其弟子,頂級的教育大家啊!

“老師教訓的是,學生少年頑劣,讀書常常隻知其然,請老師斧正。”袁珣聞言拱手一禮,恭恭敬敬道。

司馬徽很滿意袁珣的態度,點了點頭,又問道:“你想想,《孫子·軍爭》中說的圍城必缺是什麼意思?”

圍城必闕是《孫子兵法·軍爭篇》中的一篇,原文乃是圍師必闕,意思是在包圍敵人時一定要流出缺口,不要讓敵人心理上陷入絕望,做困獸之鬥,徒增無畏的犧牲。同時讓敵人心理放鬆,往往用計之人在缺一不圍的地方設置埋伏。

在袁珣解釋後,司馬徽才笑著說道:“圍三缺一也是不戰而屈人之兵的一種,其最大的特點就是給與活著的敵軍希望,而不戰而屈人之兵的精髓也就是給與敵軍活下去的希望。”

看袁珣若有所思的樣子,司馬徽又說道:“其實真正的不戰而屈人之兵在這裡。”說著,司馬徽手在桌上那卷孤零零的《孟子》竹卷上點了點。

“《孟子》?”袁珣終究已不是笨蛋,司馬徽都說到了這種程度,他再不懂就真的不配在水鏡書院讀書了。“老師說的是……仁義?”

司馬徽捋著胡須笑著點頭道:“善!”

“真和敵軍說仁義啊?”

袁珣哭笑不得將那卷《孟子》拿起來,手持竹卷翻來覆去的看了一遍:“可是就算學仁的話,不是應該學《論語》麼?”

司馬徽搖頭,哈哈大笑道:“仁義你不用學,所以不用學《論語》,甚至你可以不知道孔丘是誰。”

袁珣越來越不懂眼前這老師了,仁義士中國五千年傳統儒家的核心思想,而孔子的天地君親師更是被千古以來多少個王朝奉為經典。司馬徽居然和他說連孔子都不需要知道是誰。

正在袁珣一頭霧水的時候,隻聽司馬徽道:“你本就是一個傲上憫下之人,心中有著濟世的仁德,孔丘那套不適合你,學了也無用,為師讓你專修《孟子》,隻是想讓你把心中的仁德貫徹下去,並懂得以仁德為武器,去鞭策天下!”

“鞭策天下?”

袁珣皺著眉頭,這老師越說越不靠譜,鞭策天下?什麼人才有資格鞭策天下?隻有之天下權柄牛耳者,才有資格鞭策天下!換句話說,這個天下得你說的算的時候才有資格鞭策天下!

“你袁氏所作所為,真當世人不知麼?”

袁珣身體一震,抬眼向司馬徽看去,卻見眼前中年人用一種玩味的眼神看著他,他終究是心虛的低下了頭。

“袁本初一再挑動何進和十常侍的爭鬥,不就是想清明朝堂?再加上你那叔父暗中逼迫天子立儲,要的到底是什麼?我可聽你那祖父說,袁本初最初的驅狼吞虎之計是你這個皮猴子想的。”

袁珣頭更低了,他來到這個時代已經近十年,可以說很多思維都被這個時代同化了,加上他知道這個時代的大致曆史,就算前世沒讀過《三國演義》,也該玩過三國無雙。人是自私的,袁珣也不例外,他最初想的是在即將到來的亂世中活下來,而且能活得不錯,不用饑寒交迫的為了生存奮鬥。

說白了,他不想在官渡之後和袁紹的兒子一樣頭顱被人送與曹操,更不想隨袁術在“天子”的虛名下死相淒慘。所以他隻能以自己不多對三國曆史脈絡的了解,不斷的加強袁氏的權柄。

司馬徽看到自己這個弟子那副心虛的樣子,笑道:“頭抬起來,為師並沒有怪你,漢室不可救,天下稍有頭腦的人都能推斷出來,你袁氏計劃驅狼吞虎,肅清朝堂,甚至在當今天子駕崩後扶年幼的天子行霍光之事,或者是行王莽之事,其實為師都不在乎。”

袁珣抬頭吃驚的看著司馬徽,袁隗袁紹的計劃,連他袁珣其實都不是很清楚,還是他在來潁川之前袁隗告訴他的,他隻是本能地在幫助自己喜歡的人成事,誰知道司馬徽不在朝堂,卻一口道出這計劃,真不愧是後世網絡盛傳三國出賈詡外智商最高的人。

“為師隻在乎,誰能給天下帶來清平,誰能讓百姓豐衣足食,自古賢君堯能禪讓與舜,舜能禪讓與禹,不就是看他們能給百姓帶來大同的天下麼?我不知你袁君瑜活百姓是沽名釣譽,還是真心實意的赤子之心,至少很多人隻是想,而你在做,這就足夠了。”

司馬徽非常認真的看著袁珣,緩緩說道,“倘若將來有一天袁氏能夠從天下仲姓成為了天下伯姓,那麼我希望執袁氏牛耳者,是你袁君瑜,你若能將舊金之事帶給整個天下,也不枉費我對你的一片苦心。”:,,,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