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鄉試(2 / 2)

這場試《五經》,另還需試《論》一道,雜文判語五條,分彆為詔、判、章、表、誥各一道,每篇答卷要求300字以上,另律法一道,觀考生決斷。

這次試卷下發後,場內氣氛已經陡然凝重了起來。前一場可以算是摸底考,這一場就有點資格考試的意思了。出題量不僅大,而且難,又有各種格式要求和避諱,若是稍有不慎或者記得不清,那麼很可能連解題都困難。

第二場《五經》考試內容主要圍繞朱子集傳,何文靜先把這部分試題做完,然後再看雜文。

這五道雜文中,最難的要屬“表”了,這是古代下臣對皇帝提建議時用的一種文體,最出名的就是諸葛亮上表給劉禪請求北伐的《出師表》。

而我們經常在電視劇中看到的,朝臣出列口稱“臣有事上奏”,奏,一般是彈劾某人,而若是上表,則是陳請。

這次鄉試考的關於“表”的內容,就是納諫。

這題何文靜準備留到最後做,先把其餘四道做了再說。

判,為官後若有案卷審結,則需下判書以治則聽,這是為官的基本工作要求。鄉試考試內容是要求考生寫一道關於民間入室搶劫案審理具結後的判書。

這裡還考察了考生對於人情世故的處理能力,畢竟案卷除了要秉公辦理之外,還需將判書寫得入情入理,既能震懾教化百姓,讓他們不敢再輕易有作奸犯科之心,又不至於讓百姓產生驚懼,或者覺得受到了不公正待遇。

章,漢定禮儀規定,凡群臣書通於天子,有四項文體可供選擇,奏、表、議、章,其中“章”就是用來向皇帝謝恩用的。吹彩虹屁嘛,這個很文靜覺得實在沒什麼壓力。

詔,上命也,皇帝要是準備下發什麼國策或者做了什麼決定,一般就是下詔書。而且一般這些詔書都是由朝臣代筆,畢竟皇帝下詔,要是寫得乾巴巴的沒什麼文采,那不是丟大人了嗎?

因此基本所有入朝為官之人都得學會如何寫詔書,不過皇帝一般會選擇他認為學問最好的人來乾這事。

這算是一種最基礎的公文寫作,何文靜早就不知寫過多少了,而且這種一般也都擬定好了範圍,隻要做到傳達的意思清楚明白,同時又兼顧一下作為皇帝該有的王霸之氣就行。

誥,朝廷發布的命令稱之為誥,另外如果皇帝準備對誰進行追封或者貶責,一般就是下誥命書。

這次鄉試考試內容就是關於,給貪汙受賄的官吏下發貶謫流放的誥命。

何文靜想起府試時的事情,貌似當時主考的府台,就是上一任被罷官流放之後才上任的,看來朝廷對整治吏治還是很嚴的。那這道題就得圍繞如何打擊嚴懲貪官汙吏來寫了。

最後一道表,納諫,這是個很常見的話題。要說關於納諫的奏表,古往今來不知凡幾,但就是實在太常見了,因此要寫得出彩,寫得與眾不同那就更考驗舉子的功力了。

正常人勸帝王納諫,一般是以納諫對治理國家有什麼好處,皇帝若是廣開言路又會收到多少好名聲,從而成為千古留名的皇帝來勸其納諫,這都是老生常談的套路。

極端一點的,皇帝要是一時不聽,便要頭撞龍柱自戕,血灑當場來勸其納諫,這是死諫。

還有一些人,他們會劍走偏鋒,用上一些小心機迂回著來,像曆史上出名的《鄒忌諷齊王納諫》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何文靜就準備用這個思路來寫這個“表”。

古代進諫一般分為直諫、諷諫、喻諫、兵諫、死諫,鄒忌用的是諷諫,何文靜就準備寫喻諫。

喻諫因為不像直諫那樣開門見山直抒胸臆,而是需要委婉的,通過講述生動形象的例子,來表達聽取兩種不同的意見後,對納諫之人會有什麼好處,從而使其納諫。

這對考生的要求也比較高,畢竟如果筆力不行,寫著寫著就很容易歪到其他地方去,或者比喻用得不是很準確,那麼這篇上表就顯得沒有說服力。

何文靜以生活中的一件小事為例子,表達出善聽人言的好處,再在最後類比朝堂,進行點題,加深比喻與納諫之間的關聯,使其看起來互相呼應相輔相成。

等雜文五道題都寫完後,中午已經過去許久了。

何文靜做得認真,連時間都忘記了,現在鬆下一口氣才覺得腹中空空,便放下筆準備做飯吃。

而場上的考生本來中午沒有聞到那股香味,還以為之前那人改過自新不再繼續折騰,沒想到這大下午的,這熟悉的味道又飄散出來了。

眾人在這突兀的香氣中艱難的做著卷子,本來試題就很難了,結果考場遇奇葩,他們簡直太難了

同考官這幾天也注意到了這件事,他透過門上的小窗也看過好幾次,見這考生也沒做什麼出格之舉,便也沒管,反正隻要不是在作弊,那考生在號房內做什麼都是可以的。

隻是他也很好奇,這是哪裡來的舉子,心態這麼好,不僅看起來神色輕鬆,而且一日三餐都沒見他落下過,甚至中午還吃得不錯

要知道,到現在很多考生已經被考得焦頭爛額,吃飯忘記時辰都是常有的事,有時實在餓得受不了了,囫圇塞點吃的也就是了,沒見過這麼悠閒的。

何文靜對這些事一無所知,等吃過這遲到的午飯,便開始修改潤色之前的五道雜文題。

剩下的題何文靜在最後一天半之內做完了,這次考完他雖身體還撐得住,不過還是有些用腦過度,精神沒有第一場出來時那麼好。

王青趕了驢車在外麵等他,等一上車,何文靜也不多言語,直接讓他趕緊回客棧。回去後他也不洗漱了,隻簡單擦洗換了裡衣便躺倒床上睡過去,隻是說好時辰,讓王青到時候叫他起床。

第三場則主要考時務題,考試範圍包含《經》、《論》、《策》,即《詩經》、《論語》、《春秋》,一共五道題,每題要求字數300以上。另外在最後還有一個小小的附加題,五言八韻詩一首。

一般到了最後一場考時務,雖然出題內容還是離不開四書五經,不過到這裡已經要求考生必須學會應用其中內容。

也就是,考生必須要從中升華出自己對於治國之道,時政時務,甚至經濟民生的見解,然後針對給出的考題,進行引經據典的回答。所謂從中而來,有據可查,有理可依。

此次鄉試五道策問,主要圍繞的就是關於國家軍事、民生、教化方麵的內容,其中有幾道他已經做過許多類似的文章,隻一道關於收取農稅的,何文靜斟酌了半天都還沒有下筆。

這題的大概意思是說,國家養著軍隊還有一乾文武百官,這些物資來源都是從黎明百姓那裡收的稅賦,然後如果征稅多了,那麼就擾亂民生,如果征調的少了,又不夠用。

那麼問題來了,要如何做才能使百姓們也不至於過得不好,而朝廷又不至於賦稅短缺,最後不夠用。

以及要想地方政令通達,解決地方上擾農而商人買賣過多的事情,那就得選一個好的長官,這長官又要如何選?

第一個小問題其實在中國古代普遍存在,究其根本原因,還是國民不富裕,生產力跟不上,然後產出就少,國家整體經濟水平不夠,物資匱乏之下當然捉襟見肘。

這個問題沒有科技的推動很難解決,因此,無法靠提高生產效率來解決這個問題的話,那就隻能靠提參與生產的人數來迂回解決了。

古代軍隊開支龐大,而且關於收稅的名目龐雜,少有統一,還有很多地方的官吏甚至會編一些名目出來收稅,由此加重百姓負擔,甚至交不起田稅的農民還會被鞭笞或者占地。

因此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可以參考一下明朝初期的做法。朱元璋當時養軍隊就沒花什麼錢,全是他們自己種田自給自足,而且當時他們戰鬥力和種田能力都很強,並沒有因為種田就導致戰鬥力下降。

隻是到了明朝末年,國家安逸太久,吏治不清,官兵疏於操練,這才打不過清兵讓他們入了關。

其實在何文靜看來,明朝的屯田製度是很好的,畢竟其他朝代軍隊沒有種田,不還是打不過後來上位的王朝嗎?

所以歸根究底,還是因為國家從內整個腐敗了,才會造成滅國。

至於遴選官吏,這就更簡單了,以政績為考核標準,而後以官階升遷作為獎勵,並且還可以實施累加,比如連續滿幾年為優者,便可越級升遷,作為激勵他們延續政績的手段。

等他在腦中將思路都理清楚了,這才下筆寫道:“百姓之貢輸賦,患不在重,而在於勞逸不均也。今自開國以來,農勞而兵逸。其租稅所出之名不一,猾吏撓之,後期而輸者 一年政成者,一階之官,一歲一加之。三年而政成者,歲加之。異政累聞者五年,而後遷之連率。不如法者,削其本不得齒。則度幾乎化矣。謹對。”【1】

第三場考完後何文靜已經覺得有些虛脫了,在這九天的時間裡,他的大腦一直在飛速的運轉,精神也時刻緊繃著。再加上天氣炎熱,晚上還有蚊蟲嗡嗡之聲不絕於耳,擾得人不得清靜,睡眠質量可以說是沒有。

可儘管如此,白天又必須要振作精神解題,等到最後,可以說是耗儘了他所有的意誌了。

不過幸好,現在總算考完了。

考試時間到,試卷官令差役來收卷,何文靜也終於從這小小的號房中被放了出來,然後他就見到好些沒做完試卷的學子還在神色慌張的繼續寫,然後要麼被強製收走試卷,要麼那差役看他固執繼續寫就乾脆不收了,換來那舉子更加慌張的求告,最後又被人拖出場外。

宋易站在臨近的號房衝著他點點頭,何文靜回之一笑,接下來能不能考中就要看閱卷的結果了。

作者有話要說:  考試製度參考明清,文中名詞解釋,來源百度查找資料後理解歸納。

【1】這是曆史出現過的試題,非作者自擬,我寫不來這樣長篇的文言文哈。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