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廟之事後, 何文靜幾人也沒了之前趕路時的閒心,遇到城鎮也不再跟之前一樣還留出時間來遊覽,而是隻作休息和補充物資, 如此一月之後終是到了京城。
等入了城,幾人這才鬆下口氣,現在首要大事就是找個地方安頓下來了。
不過京城畢竟天子腳下, 物價又非省城可比, 臨近貢院的客棧不僅早已客滿, 而且那房價更是貴得驚人。
何文靜估算了一下,如果他在貢院附近找客棧居住,那麼等到會試結果出, 光是房費就至少要幾十兩銀子, 而要是繼續等考完殿試,費用還得繼續往上加, 於是便跟聶成忠商量還是租個民宅。
聶成忠也正為這事頭疼,他爹給了他二百兩銀子,他知道這差不多就是他家的全部家底了。本以為這次到京,最多也就花上幾十兩, 誰知光是這一路置辦衣物就去了十多兩,眼見武科還沒開始, 他這盤纏都快花一小半了, 可是慌得不行。
“我也是這樣想的, 這京城裡的東西太貴了,也不知道這裡的老百姓是怎麼生活的,光這房錢就要當普通人家幾年的開銷了。”
何文靜看看街上琳琅滿目的店鋪,這裡自是不差有錢人的,要想得到舒適便利, 隻要你有錢就行,不過他們這種小老百姓也有法子可活,就是麻煩一點罷了。
因此便安慰他道:“成忠師兄不用擔心,那些客棧本就不是為窮人開的,自然價格就貴,咱們另找其他地方就行。”說完便讓王青趕著馬車繼續沿街邊走。
雖然他們準備找民宅居住,不過也最好是挨著大路的,或者離路邊不太遠的,這樣他們到時候還可以坐車馬車去貢院,這樣就算住得遠些也沒大礙了。
隻是因為會試的關係,民宅也十分不好找,就連那些地方偏僻的院子價格也都不便宜。
不過行情如此,何文靜也不強求,隻是因為聶成忠要考的是武科,所以他們最後便租了一家有庭院的房子。
“少爺,這裡可真冷啊,你不是說他們這邊的屋子很暖和嗎?怎麼他們睡的床還是青磚砌的?這躺上去骨頭都得凍成冰吧?”王青把包袱放好後便去收拾床鋪,結果發現這床竟是青磚砌的,不由氣憤異常,這也太敷衍了吧!
聶成忠也沒睡過北方的炕,他的床在何文靜的對麵,如果不是上麵放著被子他都沒認出來這是床,周圍也沒得帳幔、圍欄,看著十分新奇,就是摸起來確實冷了些。
何文靜雖然前世也是南方人,倒是知道北方的炕,因此指了指床下,道:“看見底下這個燒柴口沒?等晚上燒上柴禾就好了,到時候躺上去不僅不冷,還會很熱呢。”
經他一指,兩人這才發現下麵被鐵皮擋住的洞口,一時都新奇萬分,蹲在下麵研究起來。
何文靜也不去管他們,自己把帶來的書都一一拿出來放好,然後坐在桌前看了起來。
此次參加會試的考生有多少何文靜不知道,但是他卻看過往期會試取中貢士的記錄,開國至今已經舉辦過十五屆會試,其中有兩次是開的恩科。
除了前兩次會試取中的人數稍多些以外,其餘每次會試開考後,最多也隻有200人左右會通過會試,而這其中又分“南派”和“北派”。
古代的科舉考試除了是為朝廷選拔人才之外,還有一個作用,就是讓天下人看到自己有晉身的希望,而這個途徑就是科舉。世人看到了出路,就不會因為無出頭之日,然後跑出來造反,這也算是穩定朝局的重要舉措。
所以為了平衡這種關係,在會試時,朝廷還會根據考生來源地人數進行名額分配,比如若是北地學子占了6成,那麼最後會試取中的貢生中,北方學子也要大致占到6成左右,至於是多點還是少點則由主考官自己把握。
雖然這種取中之法聽起來無可厚非,可是卻對於那種學風盛,人才多,但是參考人數卻不多的地方卻不公平,甚至可能會出現這邊淘汰下來的舉子比另外被取中的舉子學識更好的情況。
對於這種情形,中國明朝時就有過這種例子。
當時朱元璋派去主持會試的主考官,那一屆取中的進士全都是南方的舉子,一個北方的舉子都沒有,然後北方的舉子就不服,開始鬨事,朱元璋知道這事後下令重查此事,結果仍然是都該取中南方學子。
對於這個結果,朱元璋仍然不滿意,然後他就親自上場,直接就把當時的前三名給流放了,自己又選了一批人上來,然後全部選的北方舉子。而至於當時主持會試的主考官和同考官們,下場也很慘,幾乎都被他殺光了,隻有極個彆以前功勞確實很大的才幸免於難,這就是著名的“南北榜”事件。
要說朱元璋是真覺得主考官舞弊受賄了嗎?其實也不一定,何文靜猜測,他應該正是為了天下大局考慮才會做這個決定。
所以會試200人左右的名額,按照何文靜估算的曆史取中比例算下來,他們南方幾省總共能通過會試的人數應該在90人左右。這難度比他考鄉試時又不知道難了多少倍,所以對於這次會試能否考中,何文靜是真的一點把握也沒有。
他現在隻覺壓力甚大,每日埋頭苦讀,而聶成忠倒似渾不在意般,看不出一點緊張。
這是因為武科考試就簡單了嗎?也不是。
前朝關於武試方麵的選拔與文試類似,也是縣試、鄉試、會試這樣考下來。隻是到了本朝則統一改成了武科,不再跟前朝一樣三年一試,而是改成了六年一試,考試時間也比文試晚上幾天。
至於授官,也不再像前朝那樣直接授實權官職,僅僅武探花便能官拜正四品都司,更彆說正三品的武狀元了,那是直接授官參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