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的這三道題, 何文靜準備一起做。
強國變法,臨國相交,以及邊境護民, 這三樣都是國策,而且據他所知,目前朝廷對於西邊侵擾不休的西戎頗為頭疼。
可是因為大夏立國不久, 國內尚時不時有小規模動亂或是天災發生, 光是穩定政局就要費儘心思, 實在沒有精力派大軍征討外敵。
因此每科會試,基本都會有那麼一兩道題考這個,隻是問的方式不同, 但是實際目的卻是沒變的。
何文靜之前做過功課, 也曾寫過幾篇策問交給龐明德批閱,此時他便選了一篇以前做過的策問進行修改。
對於國家變法這種敏感話題, 何文靜選的還是比較溫和的方式。
中國古代實行過的變法很多,可是成功的不多,而且很多失敗者下場都比較慘烈,如商鞅被腰斬, 王安石辭官歸隱。
這裡要吸取的教訓就是不要太過急進,且一來就觸動氏族的利益。因此此番便可先從百姓民生方麵入手, 再就是商業貿易。總之先以強國為目的, 再輔以製定對官吏貪汙受賄的律法約束, 然後由中央對政績優異的官吏進行物質獎勵。
這也是他了解了朝廷官員俸銀之後想到的。如果哪位縣令為官清廉,且不受任何禮物,要養活一大家子是很勉強的,要是家人再經常生個病,孩子再讀個書, 那基本就要喝清粥了。
因此,能守住這種清貧的人不多,還有許多本來想留好名聲的官員,也逐漸改了為官的誌向。
要是朝廷發放的俸銀足夠豐厚,讓他們做官也能衣食無憂,而且越是做好官還有獎勵,那麼明知故犯的官員就會少很多,畢竟人為財死鳥為食亡,僅靠抄家還不足以震懾貪官。
所以還是要富國富民,這才是根本,否則國家沒錢,什麼政策都推行不了。
何文靜沒打算現在就改變古人士農工商的想法,隻是,與其讓一國之內的百姓相互競爭資源,不如與其他鄰國競爭。
比如,在重農桑之地和適合產糧的區域,朝廷可以將其作為糧食主產區,幫助百姓將糧食產量提高。而對於那些不適合栽種農作物且糧價較貴的地方,朝廷可以專門開設一司出來,作為平抑物價的機構。
每逢糧價過低時,則由朝廷派人采購,既能避免農戶賣不出糧食,導致來年不願意種,又能將其他地方飛漲的糧價進行平抑。
然後就是關於商貿,既然朝廷怕民眾行商而導致不願意種地,那可以仿造現代,由朝廷出錢開辦大型的商行,主要就是與他國展開貿易往來,將國內剩餘物產賣給彆國換取財物。
而由此產生的利潤又可養朝廷和軍隊,不用每到軍需或者國庫空虛時便向百姓加賦,由此百姓也不易生出反心。
至於鄰國,何文靜用筆蘸蘸墨水,繼續寫。若是曆來並無大仇怨的國家,朝廷可以時不時在邊境進行軍隊演練,展示一下自己的國力和軍隊實力,讓彆人不敢貿然動兵。
而對於那種有積怨的國家來犯,則應該予以痛擊,最好是能傷其根本,而不是占了上風之後就講和。
當然,這也需要有強悍的兵力做支撐。
對此何文靜提出的辦法是提高軍隊武器裝備的技術含量。
雖然古代離使用熱/兵器還早得很,可是冷兵器裡麵若是隻用刀劍,那麼國與國之間的軍隊戰鬥力,很多時候就是看人數了。
這樣的軍隊,對於打仗勝負的結果,多半就是靠著統帥的軍事才能,實在有點不夠保險。可若是能夠在軍隊裝備上碾壓彆人,那麼軍事統帥的重要性就會大大降低,勝負的可控性就會大大增強。
而且這種裝備最好是要點成本和技術的,這樣一般國力不夠的國家,就算想仿造,那麼不能裝備全軍也是無用。
何文靜越寫腦洞開得越大。最後一道關於邊境護民之法,這個在朝廷真正強大起來根本沒辦法解決,而這些百姓又不能從那裡搬走,畢竟就算是國境,也不能空無一人。
所以暫時就隻有一個“躲”字。可如何躲,也是一個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