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九章(2 / 2)

而這些又都關係到百姓民生,所以每個朝代都對水利十分看重。

比如漢武帝視察河工時,為了鼓舞軍士和大臣背沙袋堵河,自己就在一邊唱歌鼓勵他們。還有康熙,為了治理黃河水患,親自乘船去測量河道數據。

何文靜翻看大夏關於河工的資料,發現資料並不多。翰林院書樓中的書籍十分龐雜,而且各種門類的資料也很齊全。可是他找遍了書樓也隻找到寥寥幾本關於水利的書。

一本是《水經》,還有北魏酈道元寫的《水經注》,再就是一些山川地理圖和一些曆史名人在自己任地方官時,寫下的治理水患的記錄冊。

而目前大夏境內現有的河工主要就是運河,還有黃河沿線的各處堤壩。

大夏每年最大的水患仍然是黃河,像王青就是黃河發大水,家鄉受災後逃難而來。何文靜翻閱過立朝以來的朝廷關於黃河水患的記錄,基本處理方法就兩個,一是汛期加固堤壩,二是災後下發賑恤。

黃河的治理一直都是難題,不過在現代科學的治理下,情況不像古代這樣觸目驚心。但是此時也有一個好處,那就是現在黃河水還沒有那麼渾濁,水土流失那沒有那麼嚴重。

何文靜覺得自己可以試著寫一部關於治河的工具書。

雖然他還沒有上朝提意見的資格,不過出書也算是自己觀點的表達,隻要有人了,那他寫的一些方法和建議就很有可能在某一天用上。

而且出書立傳還是揚名的好機會,尤其寫河工的專業書,既是學術資料,又是關乎百姓民生和國家大計的事情,算是一舉兩得。

隻是要寫這書,卻也沒那麼容易。

現代關於水利計算的公式太過複雜,時人現在學習的都是《九章算術》,因此他還得摸索一下怎麼轉換表達方式,否則他寫出來沒人看得懂,還以為他通篇亂寫,那才是白費功夫。

所以,這河工的書雖然借回去了,但是還得等他把《九章算術》學完再看。

眼看休息時間要到了,何文靜將借閱的書籍登記好,拿著出了藏書樓。

剛坐回位置不久,便又有人來點卯查崗,何文靜就見那司官重複了好幾遍王翰林的名字,卻一直沒聽見有人應聲,也不由好奇朝那邊看去。

那司官又問了一遍人可在,見還是沒人回應,正準備提筆記錄,就見王翰林風風火火的跑進來,口中急急出聲:“等等!先彆記!我來了!”

說完便又跑到那司官旁拱手作揖,何文靜就見那人此時才收起筆,又把王翰林數落了好一陣才離去。

那邊的動靜引得翰林院眾人紛紛側目,可等那人一走,王翰林臉上又重新掛上笑,似乎完全沒被影響到,對周圍的目光也視而不見。

何文靜看得納罕,聽剛才那司官言語,顯然王翰林已經不是一兩次踩點來,可是次次快要遲到時,他卻又偏偏能在最後一刻趕上,兩人為這事都快成冤家了。

他兀自發愣,就見宋易賊兮兮的湊到他耳邊輕聲道:“聽說這王翰林已經在翰林院當了十年的翰林了,不僅沒有調任其他六部,甚至品級也一直維持不變,其他人都說他這估計是要當一輩子翰林了。”

何文靜轉頭看他,就聽宋易又歎口氣,道:“其實也是出頭太難,畢竟每三年就有一批人入館,要是遇到恩科,那人就更多了。聽說如王翰林這般,當了許多年翰林也沒挪過位置的人,那也是大有人在,他估計也是心灰意冷,懶得去爭了吧。”

何文靜轉頭看看王翰林,想著十年前,他應也是金榜題名,又被選入翰林院,也正是春風得意之時。誰能想到,十年的溫吞日子便如溫水煮青蛙一般,讓這個當初躊躇滿誌的新科進士也同樣變成了官場老油子,棱角銳氣都被磨平。

想想自己如今的情況,何文靜心中警醒,自己一定不能因為科舉考完便放鬆下來,一定要時時想著找些事來做,千萬不要成為鍋中的青蛙。

宋易講完八卦,轉頭便見何文靜桌上放著好幾本書,低頭看書名,就見最上麵的竟然《九章算術》!不由得睜大了眼睛,驚訝道:“退之,你竟然要學算學嗎?!這可難了,而且學了還沒什麼用!”

想當初他也好奇翻過這書,但是看起來實在頭疼,這書中的題目簡直比寫策問還難上千百倍!所以他最後也就學了一下裡麵的計數和比例分配,其餘什麼“盈不足”、“方程”他是到現在也沒搞懂在寫些什麼。

何文靜笑笑,對他道:“誰說沒用?這裡麵的奧妙大著呢。”而且他可不是來學書中內容的,而是要把它當翻譯字典用。

宋易嘖嘖兩聲,搖頭走開。等他被書中各種奇怪的題目難住時,就知道他所言不虛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