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四十章(1 / 2)

草原生亂, 匈奴殺得實在太狠, 鮮卑不想死,隻能奮起反抗。

開戰之前,鮮卑即向丁零派出使者。可惜等了數日,始終渺無音訊。

直至各部鮮卑同匈奴開片,殺得昏天黑地,才有重傷的使者僥幸逃回,伏在首領麵前,痛斥丁零人不講信義, 不打算出兵不說,還將送信人攔截斬殺。若非部落有造-反前科,通風報信沒用, 甚至會引來猜疑,說不定還會把人五花大綁送去蘢城。

“丁零無信!”

鮮卑各部首領大怒, 不是和匈奴人還在打, 必然要召集勇士和丁零先乾一場。

想當初丁零人遭到欺壓, 聯絡鮮卑各部一同反叛,他們可是二話不說抄起刀子就上。

如今匈奴人連屠鮮卑數部, 草原都被染紅,按照當初的約定,請丁零人出兵幫忙,結果不幫忙就算了, 分明還準備背後-插-刀!

當真驗證一句話:友誼的小船說翻就翻,連挽救的機會都沒有。

“沒有丁零出兵, 各部能戰的勇士不過五萬。”

“這仗怎麼打?”

匈奴稱霸草原,能征善戰。縱然不比冒頓時期,控弦之士仍超過三十萬。這還是保守估計。

彆部蠻騎加起來,人數的確能壓過本部,關鍵是這次舉兵的隻有鮮卑,丁零人背信棄義,袖手旁觀,根本不打算幫忙;同出東胡的烏桓利益當先,一樣指望不上;羌、氐等部不-插-刀就好了,出兵支援純粹是白想。

鮮卑孤立無援,投降是死,不投降也是死,隻能獨自和王庭大軍拚命。

“必須想想辦法。”一名首領盤膝在地,高壯的身軀猶如一座小山。

“能想什麼辦法?”另一人歎息道。

雖說決定和匈奴拚命,可如果能活著,沒人樂意死。

他們開始羨慕南逃的羌部。

聽說這幾支部落逃過本部追殺,歸降漢朝,如今在漢邊遊牧,日子彆提過得有多好。

戰鬥開啟時,有首領曾經提過,不妨仿效野利等部,率眾南下歸降。

匈奴人刀子舉起來就不打算放下,分明要將鮮卑趕儘殺絕。各彆部不願伸出援手,冷眼旁觀甚至打算背後捅刀。這種情況下,唯有南下才能尋到活路。

奈何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

當初漢騎偽做鮮卑,是經過深思熟慮,並非是隨意抓個彆部頂缸。

一來鮮卑各部在草原腹地,距離本部最近;二來,鮮卑源於東胡,在彆部中,實力處於上層。真打起來,滅掉匈奴是假話,攪亂草原總能做到。

鮮卑各部的地理位置和人口數量,注定他們無法像羌人一樣提前動身,更無法避開匈奴追兵,成功抵達漢邊。

“這也不行那也不行,到底該怎麼辦?!”

各部首領滿腹愁腸,眉頭皺得能夾死蒼蠅。

“繼續打,將勇士集中起來,加上能戰的老人,頂住本部大軍。遷移部落中的女人和孩子,讓他們往南邊跑。”

許久沒出聲的祭師突然開口。

蒼老的麵容,傴僂的身形,手中握著一把骨杖,眼皮耷拉著,行將就木,卻無一人敢小覷於他。

鮮卑各部之中,這位祭師年紀最長。

他經曆過冒頓時期,親眼見證東胡衰落,在匈奴的兵勢下分-裂為烏桓和東胡。現如今,鮮卑到了生死關頭,他的話最有分量,甚至壓過各部首領。

“有女人才有孩子,有孩子部落才能延續。”衰老的祭師弓著背,說一句話就要喘幾聲,貌似不堪重負,“男人拿起武器和匈奴作戰。告訴大家,不要抱有僥幸,也彆想著匈奴人會停下馬蹄。如果擋不住匈奴,鮮卑就要滅絕,像消失的蠻騎一樣。”

祭師話說完,帳中陷入寂靜,氣氛更加凝重。

“隻有女人和孩子,沒有能打仗的男人?”有首領提出疑問。

祭師咧開嘴,沙啞道:“當然要有,不過數量不能太多。鮮卑不是羌部,男人少,漢人才會願意接納。若是漢人不收留,那也是鮮卑的命。真到那時,就將女人孩子送去烏桓,能活多少是多少。”

首領們互相看看,心知沒有其他辦法,在祭師的主持下,各自劃開掌心,將鮮血塗抹在臉上,立下死戰的誓言。

其後,祭師給各部傳信,將部落中的漢人都找出來,給衣服和食水,跟著女人和孩子一起南下。再選出三千勇士,將大量的牛羊、糧食和珍藏的金玉一同送去邊郡。

“要投靠漢人,就要拿出誠意。與其給匈奴,不如給漢人,還能為部民換條活路。”

草原上的鮮卑做出兩手準備,大部分勇士留下同匈奴死戰,部落中的老人也抓起武器走上戰場。女人和孩子趁機南逃,期望能為部落保留下火種。

由於大雪封路,戰鬥又發生在草原腹地,邊郡獲取的情報難免滯後。

在鮮卑各部開始拚命,草原血流成河時,邊塞各郡剛接到匈奴動兵的消息。自然不會知曉,有數萬鮮卑正離開熟悉的牧場,開始向南遷移。

一月中,趙嘉和魏悅一行抵達雲中。

因途中遇到大雪狂風,隊伍一度被困在荒野。耗費足足兩倍的時間,才得以返回郡城。

抵達目的地後,六百軍伍入軍營休整,趙嘉和魏悅一同前往太守府,既為稟報出塞經過,也為商議製鹽之事。

看到歸來的兩人,魏尚很是欣慰。聽完在塞外的種種,命書佐記下戰死的軍伍,將名單送去王主簿處。

“五日後行祭。”

“諾!”

戰鬥發生在草原腹地,戰死之人的屍骨無法帶回,隻能就地安葬。在下葬之前,會割下死者一縷頭發,帶回到郡內,在祭祀之後焚燒掩埋。

此乃招魂之法,使英魂得以還家。

“製鹽之事,不可操之過急。”魏尚沉吟片刻,道,“我會書信漁陽,鹽車抵達,著人送去畜場。切記消息不可外傳,一應所需皆從府內出。”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