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蘇(2 / 2)

我們說“士”,說士為知己者死,隻要君主賞識,他們願意為這樣的信任獻出一切,願意千裡赴死。但在士人之上,又是什麼樣的社會與什麼樣的風氣,才能誕生這樣甘願為義而死的士人?

在還沒有發生洛水之盟的時代,人們以天為誓地為約,說山無棱,天地合,冬雷震震夏雨雪。

中華五千年的文明正好在最青春剛毅的早期,尾生抱柱而死,季布一諾千金,誌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雖然不是什麼人都遵守那一套,總有人暗戳戳搞陰謀,但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在這段曆史中,重死輕生不是什麼奇怪的事。

當時的貴族在精神方麵重節義,動不動就拔劍自刎了,也是因為當時主張人死後“魂氣歸於天,形魄歸於地”。

所以我們之前會說有搞生殉的國君呀——王上覺得雖然死了,但相當於沒死,到地底下還是和活著沒差,把生前的臣子美人一起送下來陪我。

事死如事生,舍生而取義,本質上還是有生死觀的原因在。有些人自殺,可能是為了節義,也有可能是因為在當時的社會概念下,他們確實認為人死後魂歸地下,真的會遇見故人。】

桑弘羊點頭:“我朝也是厚葬成風。”

人們在墓室中畫許多妍麗壁畫,女媧王母,青鳥白鹿,墓主生平,萬事萬物,不就是圖一個身後事麼?

相信死後自有世界,所以會將生前物件都收攏好一同下葬;相信魂歸地底後可能成仙,故而有西王母畫像指引;認可死後有靈,便要畫生前事跡來讓墓主觀賞懷念。

大夫棺槨三重,金玉在九竅,則肉身不朽,死後有靈。

【在這樣的社會風氣與生死觀背景下,把曆史往前推一丟丟,有這麼一段故事:

衛宣公立公子伋為太子,公子伋成年,定下婚約要娶宣薑,衛宣公見其美,說給我吧你,生公子壽公子朔,讓太子娶彆的老婆去了。

宣薑當然想讓自己的兒子當太子,和公子朔一起每天說太子壞話,再加上衛宣公搶了兒子的未婚妻,打心底就心虛,時間長了就尋思這個太子還是死了比較好哈。

衛宣公派太子出使他國,給他白旄,讓安排好的強盜見到手持白旄的人就殺了,公子壽得知此事,通知太子逃走,太子表示,“逆父命求生,不可。”

公子壽尋思不行啊這,就和太子喝酒,把太子灌醉了,偷走他的白色旄節,到了約定地點,自己被強盜殺死。

太子醒了特彆悲憤,跑去表示他沒有任何錯你們應該殺的人是我,也被強盜們殺了,衛宣公如願立公子朔為太子,就是後來的衛惠公。

知罃還晉,認為不管是國君還是他的父親賜死於他,都是“死且不朽”。

周公還政,鉏麑自儘,有時候不是純粹為了皇帝咋樣,他們這種“忠”,本質是死且不朽的“信”與“義”。一如二子乘舟,泛泛其逝。

始皇帝當然不是神經病一樣的衛宣公,但胡亥在這段故事裡也和公子朔差不多了,從扶蘇的視角看也是父親賜死兒子,多少年過去,自認為被賜死的兒子還是要說出那樣一句話。

從“逆父命求生,不可”到“父賜子死,尚安複請”,時代變了,國境變了,很多東西都改易了,但“孝”的核心與“義”的自矜沒有變。

這是意識形態上的,再回到政治鬥爭的現實中,扶蘇有必須痛痛快快死的理由嗎?也是有的,即當時境況與秦律之重。

首先看當時的政治形式,矯詔這個東西不是大家以為的李斯趙高自己寫自己發,而是要經過正式程序的。也就是說,扶蘇收到的,是一份並不是出自皇帝意願,但政治流程上沒有問題的真實詔書。

當詔書的內容值得懷疑,但詔書本身沒有錯誤時,反抗詔書的後果是什麼?封建社會,哪怕千中取一的可能性,也不會有多少人賭,尤其是在始皇帝的時代。

抗旨是這樣了,還有另一點:不孝在秦是重罪,不孝律重刑罰,輕教化。

秦簡有問答,“免老告人以為不孝,謁殺,當三環之不?不當環,亟執勿失。”如果老人告子不孝,連複核的過程都不走,直接抓了。

政治鬥爭是很殘酷滴,要的就是大家臉皮厚一點,李斯趙高胡亥的矯詔從“扶蘇為人子不孝,其賜劍以自裁”的角度出發,扶蘇之死自然無從避免。

於是君王在地下懸望的長子,早早便來相伴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