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說楊儘仁這個人,挺有預判局勢的眼光,他分析的對的,有了入宮的流言,肖婉兒的追求者人數直接下降,肖婉兒若不想入宮,反而得近快找一個“他人”嫁了,然而最後肖婉兒真的另選他人,但卻是名不見經傳的王仕連,如果說王仕連有什麼是勝過楊儘仁的,那最大的特色一定是……臉。
從楊顯忠的容貌上就能看出其父是多少平凡的一張臉,這麼講吧,楊顯忠要是臉上不帶笑,前腳扔出門去後腳王怡真都不一定能認出他來,實在是平凡的太沒有特色了,某種程度上來說,醜八怪都比他好,至少人家辨識度高。
楊儘仁在收到肖婉兒已訂婚的消息時,吐了一口血,因為對方隻是訂婚,所以楊儘仁派人將吐有血有帕子給肖婉兒送了過去,這已經不知道是幾個意思了,深情有、悲怨有、估計吧……威脅也妥妥的有,肖婉兒便給他送回了一部書來。
正是《包公案》第一部《阿彌陀佛講和》。便是凶手逼j不成殺人,情郎差點失掉功名的故事。當時楊儘仁考為舉人再中進士,已經順利選官,入職大理寺,雖然隻是個從八品下的評事,但做為寒門學子來說,仕途已經開始了。
“王大姑娘不是問我如何知道是你麼?其實自你說那個傳話故事開始,我便曉得了,因為那並不是《包公案》第一則的故事。”
“啊……不是嗎?”王怡真頭痛,她其實根本不知道包公案第一則是哪則,她隻是隱約看過類似的故事,其實四大公案裡這種因誤會**殺人故事好多的,包括《三言二拍》中也有,內容相似,隻是誤會的過程各有不同。
但似乎是因為這一點,所以反而楊顯忠由此確認了王怡真手上有肖婉兒的遺物,隻有過大量書籍的人才會有這種“我好似在哪見過但我就是想不起來”的糾結,不像楊顯忠,因為手頭隻有半部《包公案》所以隻能翻來複去的看,快要倒背如流了。
“這則《阿彌陀佛講和》說的是書生與小姐有情,小姐從二樓垂布條至樓下接他,卻不料誤拉了一個和尚上樓,對方**小姐不從身死,外人疑是書生殺人,幾乎要了那書生的性命前程,是有包有路過,解了此案,書生感念小姐深情忠貞,發誓此生不再娶,果然一生隻納妾生子。”
“等下。”王怡真大驚:“一個小姐能徒手拉和尚到二樓,這樣的天生神力卻在二人爭執反被殺了……”你特麼是在逗我?
“呃……這個,和尚用的是刀,是刀,小姐雖然力大無窮,但不擅刀劍。”楊顯忠冷汗分析道。一般人不是都會唏噓書生小姐的愛情、痛恨凶手的殘酷,並且從中看到查案的精華以及警世的意義嗎?為什麼這姑娘糾結的是女方的戰鬥力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