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王怡真隻說自己來自鄉野,卻從來不敢說自己來自哪一片的鄉野,若了彆處任何一個地方,一位千金小姐自小養在庵堂裡,同姑子一處生長,彆人隻能想到青燈淒苦,聽在耳中也隻會是同情,但若說是泰山姑子……簡直嗬嗬,那絕對是內涵黑啊。
王怡真所在的圓覺寺偏就正在泰山山腳。
圓覺寺是泰山中為數極少的正經庵堂,以前泰山姑子的風氣還沒有這麼嚴重時,庵中隻是單純的收容那些被家族趕出去,無家可歸的可憐婦人,因為圓覺寺地處偏僻,香火也不旺,而泰山一帶一向繁華,所以也沒有那麼多可憐婦人,就算有,若是好手好腳的好勞力,又或乾淨利索能辦事的女子,大部分的人便早投了大寺大觀,因此圓覺寺中收的,都是些彆的大觀不肯要的,或老或殘或醜不可睹的女子。這些人本就不受人關注,更不會有人興起什麼歹念,因此泰山姑子興起已非一日,圓覺寺卻也一直安安穩穩的過自己苦不堪言,但至少能活下去的日子。
若要說轉變,大約就是王怡真同養母惠心的到來吧。
惠心本身就出身自泰山山腳一個小村莊,所以落發之後,她便回到了故土。隻是家中人早已四散,她便有意在泰山山腳挑一處庵堂修行。13年前,惠心相中了圓覺寺,也沒什麼其它原因,圓覺寺已經是遠近之中,難得一見,即清靜又正派的庵堂了,惠心便同王怡真強勢帶資入庵,不但自己住了進去,還資助給圓覺寺不少的錢,不但重修了大殿,還拿出錢來做善事,而這善事,圓覺寺當時的住持選了收養孤兒,倒也不是有什麼壞心,實在是圓覺寺中尼姑皆老,唯一一個青年尼姑惠心,又是個隻肯出錢和念佛贖罪,不出門化緣勞作的呢,老尼們總要給自己養下些傳人,就算是打掃洗涮也好的啊。那之後,附近陸陸續續便有人將各種原因失了父母的孤兒送來,自然,男孩少女孩多,誰要這世上,重男輕女呢,有些人家甚至養不起太多的孩子,便將女孩子送一兩個來,唯一能讓人安慰的是這些人至少是將孩子送來了正經庵堂,而不是將人送到了那些姑子處。大約兩三年的時間,寺裡就有7.8個女孩子了。
然而圓覺寺的老尼們不是嫁不出去的女子,就是生不出孩子被休,誰也沒有過養孩子的經驗,年輕又都大了,惠心還是個不管事的,於是乎一群不負責任的大人竟然就將這些孩子們都扔給了當時才5.6歲的王怡真,那種一隻羊也是養,一群羊也是養,還可以讓大羊養小羊的感覺太明顯了,故計這些老家夥們以為孩子會更了解孩子的需求吧,若不是王怡真骨子裡是個20多歲的富有愛心的女青年,而且這些孩子也多數是3.4歲,至少已經是幼兒園年紀,懂一些人話了,要不然這群孩子還不知道是個什麼下場呢。
總之那之後的很多年,王怡真都在養孩子中度過,講真,雖然開頭手忙腳亂的,但後來竟然也習慣了……
本來以為一生的定位可能就是孤兒院院長,王怡真甚至還為此而正而八經的展開過自己的職業生涯規劃,以及孩子們未來發展工作意向了,但是隨著孩子們的成長,王怡真發現,這樣的美好的生活,並不長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