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他們比起來,南洋東洋那種殺敵三千自損三百的絕佳戰績顯得極為庸碌。
不過後麵的電報就不是那麼令皇帝開心了。
朝廷想要讓戚家軍回還,戚繼光同樣認為他的部隊已初步達成使命,應該到籌劃撤退的時候了。
收兵是一定要收兵,這世上沒有哪支部隊擁有能硬撼戚家軍的實力,能製住他們的隻有北方的寒冬臘月。
戚家軍出塞時還是春天,軍中僅有少量棉衣,如今冬天很快就要到來,戚繼光不能讓士兵連靴子都沒有就露宿塞外熬過冬季。
他很清楚這支隸屬於自己的精銳部隊,倭寇並非他們的敵人、蒙古人也一樣,甚至就連他們自己都不是敵人,能對他們造成威脅的,隻有上天。
無非朝中如今的議論點在於,是該停止這場戰爭,讓戚家軍南還薊鎮?還是讓他們退還大寧城?
“現在不能退,必須鞏固戰果……記下朕說的話。”清華園中的皇帝麵露不虞,對侍從宦官開口下令,道:“不退的原因有三,其一,朝廷需要上好的木料,這些,東北塞外有;第二,時間上來不及,即使大車營現在朝關內退,也無法趕在冬季到來前退入關內,反增不必要的死傷。”
“其三最重要,曆代之間,對北方強鄰始終不能鞏固戰果,不可得到萬世依托的功績;朕的大明已經吃夠了這樣的虧,烏梁海沒了、三宣六慰也反,隻有一片土地上朕的子民、軍兵多於他們,才有可能長時間占領塞外。”
“一萬套冬衣,朕想辦法給他調,冬衣很快就能送到,讓他們駐防大寧城。”
其實在萬曆的看法中,這場仗還能接著打,隻要明軍還在塞外,就能接著打。
過去不乏戰術上的勝利,明軍多次犁庭掃穴、取得輝煌戰果,但從來沒有趁熱打鐵完全懾服地方,動不動人們就會重新再叛。
並非朝廷不想趁熱打鐵,而是過去實在沒有這樣的能力,能遠征千裡踹營已是極好,指望背負巨大輜重壓力的明軍去永久占據某個地方?
世上從無永遠。
更關鍵的是皇帝很清楚,隻有他的子民在一個區域變得多了,擁有壓倒性的優勢,才不會被趁火打劫。
驅動皇帝繼續作戰的原因還有兩個,或者說是一個原因也可以,就是眼下明確知道的東北木材。
朝廷相對缺少能做船的大木,這在將來幾年會愈演愈烈,木材的價格會隨著蒸汽機大規模應用而少許升高,進一步增加建造成本。
這個節骨眼上,東北的叢林便顯得尤為重要。
“朕要開移民令,晚些時候你把這封信送去內閣,讓內閣議一議。”
皇帝抱著手臂解釋道:“過去種園子,一人二百畝……朕還有很多很多沒田地的窮苦子民,讓他們去開墾荒地,像亞洲一樣,先劃出幾個縣,明年春天就上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