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修改恐怕是個敗筆,尤其是安排小三笑嘻嘻找到家裡來和老婆拉呱,簡直毛骨悚然,令人很不舒服。
明明是個有點鬨的喜劇片,真沒必要扯這種莫名其妙的深度。
蘇長青把人設稍微修改了一下,劇情基本沒動。
依然是春運,隻不過主演是兩個年輕人,而不是十幾年後的中年大叔。
《人在囧途》中的王保強已經三十歲,為了演一個初出茅廬的擠奶工不得不扮嫩,現在他虛歲才十七,基本符合人物年齡。
其實這部劇與人物的年齡設定關係不大,四十多歲的可以演,二十多歲也行,鑒於劇情比較鬨,主演年輕點更好。
黃勃才二十多歲,有老婆孩子還出軌小三未免太忙了,也不可能老婆死了好幾年,簡簡單單設定為名校白領就行,趕回家與父母家人團聚。
這部片子精華部分在路上,而不是回家後弄個寓言式結局教育人。
拍喜劇就認真拍,彆學春晚小品,搞笑完了突然就煽情,逼著觀眾笑中帶淚哭笑不得。
蘇長青對這部戲寄予挺高期望,不過已經九月中旬,現在開拍得恐怕得明年二、三月份製作完成,顯然是趕不上春節前公映。
不過也沒必要非得湊春節熱鬨,所謂歲末檔期是韓廠長明年為馮鋼炮的《甲方乙方》打造的,今年還不存在,觀眾還沒有被引導出過年看電影的習慣。
即便到了明年,蘇長青也不打算與《甲方乙方》同期打擂台,那是不明智的。
《一路順瘋》後立項,姑且不論資源上能不能得到傾斜,故意放一起攀比的心態就要不得,自以為是公平競爭,可彆人會理解為挑釁攪局,圈內也是有行規的,同類型片子通常會避免撞期。
實際上也的確是挑釁,蘇長青參加了《甲方乙方》論證會,這名字還是他給起的,甚至當場讚同了韓廠長賀歲檔的建議,知根知底後轉頭就弄一部更有春節氣息的電影同期搶票房,換了是他也會認為是故意,而且還是敵意。
錢什麼時候都能賺,好電影什麼時候上映都有人看,賀歲檔撲街的電影也有的是,有功夫算計這些還不如多花點心思拍好電影。
劇本成熟了就沒必要拖延,蘇長青讓黃楊馬上開始籌備劇組。
第二天杜可可就上路去香港了,為了增加說服力,除了四維以往作品的影碟,還帶上了胡軍和吳鯨。
另外蘇長青手寫了一封言辭懇切的信讓她帶去,老文人吃這套。
金老年事已高,香港關於大陸的正經資訊一直就較少,或許並不知道蘇長青是哪路人馬,他得老老實實證明自己能拍好那些著作,所以寫了不少很關鍵的改編理念。
其中最關鍵的就是原滋原味呈現。
金庸本就是編劇出身,作品舞台感很強,不瞎改就是最大的尊重。
以往版本除了個彆自以為是的亂改之外,大多數改劇情是出於成本考慮,港台版本投資有限,必須避免宏大敘事,相關劇情都是幾個鏡頭帶過,而把大多數篇幅放在勾心鬥角兒女情長上,實際上成了披著武俠外殼的愛情劇。
蘇長青承諾大投資大製作,未來的電視劇就按照金老的筆觸以及讀者的記憶拍。
杜可可後來說,這些話打動了金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