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章 阿房宮賦(1 / 2)

書房裡,兩個人,一人立於書案前,天幕配字崔郾,一人悠哉踏進書房,配字吳武陵。

“廣略兄啊,我老了,給你推薦個人才。”人未至而聲音先至。

隻見吳武陵站在書房,拉過了崔郾,獻寶似的就拿出了書卷:

“前些日子,我發現許多書生都在討論一片文章,好巧不巧,您猜怎麼著,正是這次這次要參加考試的杜牧所寫的《阿房宮賦》。"

“杜牧,王佐之才也!我來給你讀一下,寫的太好了。”

說完罷他揚眉拈須地湧讀起來,那叫個眉飛色舞,聲音洪亮,語氣激昂又誇張,誦讀中不乏炫耀之意。

大唐“哈哈——”

李世民捧腹,發出一連串歡快的笑聲,他的眼淚差點笑出來,靠在長孫氏的肩膀上,“不行,太好笑了。”

吳武陵的表情極具戲劇化,跟隨文章的節奏時而神氣,時而沉痛,端的是十分生動。被逗樂的不止有李世民,朝代之間到處洋溢快活的空氣。

哪有那麼誇張啊……

吳武陵本人在自家小院,看著天幕上自己的"表演",心裡尷尬的要死。

崔郾雖然不像吳武陵這樣,但看到自己和吳武陵一唱一和的場麵,他也很是不自在。

崔圖邊聽邊點頭,聽到精彩處,他不禁拍案叫絕,拿過書卷來仔細翻閱。

“杜牧之才可當狀元,怎麼樣?”吳武陵趁熱打鐵,向崔郾暗示道。

“嗯……”崔圓麵露難色;“好是好,但是狀元已經有人選了。”

“那第五呢?”

崔郾不應。

見崔郾沒有回應,吳武陵有些生氣,情緒激動之下他的胡須都在抖動:"第五這個名次還不行嗎,不行的話就把這篇賦還給我!”

話音剛落便作勢要去奪回,崔郾忙護住書卷,有些無奈:

“我這不是聽人說杜牧為人比較放縱不羈嘛,但既然你這麼說了,那就第五。”

他應承了下來。

大唐揚州

“科舉第五名,十三郎真厲害。”

見杜牧神色不佳,花樓裡麵的姑娘表示,誇人,我們是專業的。

杜牧是怎麼想的呢,他一時尬住了,連身邊人遞過來的酒也不喝了。

這名次內定,本來就是大家心照不宣的事實。自行卷、公薦流行以來,內定便成了常態。

彆的不提,就拿王維王摩詰來說,他能當上狀元,也少不了太平公主的幫助。

但是,怎麼天幕這麼說出來感覺並不光彩呢。

大漢

“內定名次,此舉有恐怕失公平。”

劉徹不太喜歡這樣的做法。

文采斐然是一方麵,治國能力則又是一方麵。

雖然還不知道科舉為何物,但是如果僅憑一篇詩賦就能內定了第五名的席位……

這感覺好像還不如朕選拔人才的方式耶。

【科舉考試,隋文帝首創,隋煬帝時始置進士科。唐代科舉,承襲隋製,通過考試選拔官吏。由於采用分科取士的辦法,故稱之為科舉。】

【在唐代,考試的科目分常科和製科兩類。】

天幕列出了分科考試的具體內容。

“秀才、明經、進士、俊士、明法、明字、明算……”劉徹為之咂舌,“這考的過來嗎?”

雖說是分為兩類,但是具體的考試科目多達五十多種,然而刻徹自己選拔人才也就兩種手段,一種人才由地方推舉,一種出名了的由朝廷征辟。

思忖片刻,劉徹讓人招來一個專司書記的小官。

“接下來天幕說的每個字你都要一字不差地記下來。”

他特地叮囑道。

還是有可借鑒之處的,自己和大臣們再琢磨琢磨,製定出一套適合自己當朝情況的選官製度。

【常科考試最初由吏部考功員外郎主持,後改由禮部侍郎主持。這畫麵裡的崔郾,正是主持杜牧那次科舉考試的主考官。】

【但是唐代取士,不儀看考試成績,還需要有名人推薦,杯之為“公薦”。考生為此紛紛異走,向名公世卿及文壇名宿投出自己的代表作,即為"投卷"。向禮部投的叫公卷,向達官貴人投的叫行卷。】

秦始皇細細聽著天幕的講解,這個科舉製度為困圍於軍功爵製度的他帶來了一個新參考。如果運用得當,想必六國之人都能儘數歸秦……

【唐朝“公薦”

取士,主考官憑借“公薦”名人的推薦和自己的評判進行給進士排名。這是唐朝在隋代科舉之路上的進一步創新和探索,試圖彌補一試定去留的缺陷,將更多人才吸納進來。】

秦始皇聞言,雙眉擰在了一起。

這種做法表麵上看似公平,但是這又是自薦,又是他人推薦,反倒冗雜,平添了許多"人"的主觀因素。

一開始還好,到後期難免會受到不正之風的影響。

他心下評判道。

不是所有人都像杜牧這般,對於那些沒有門路的考生而言,卻是增加了做官的難度,反而變成了不公。

大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