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登高(1 / 2)

天幕裡的杜甫衣衫襤褸,傷痕累累,眼圈一層烏黑,似乎許久都沒有睡過一頓好覺。

見到唐肅宗的那一刻他眼前一亮。

“卑職見過陛下——!”

他起身拜謁了新君。

“杜卿家快快請起。”

唐肅宗感動地抽了抽鼻子,麵帶關切,親自將杜甫扶起。

女聲:

【唐肅宗見杜甫不遠千裡前來投奔不由大受感動,授予杜甫左拾遺的官職,也是一個八品小官。但是和他之前的官職可謂天差地彆,前麵他就是一個看倉庫的,現在雖然官小,但是能在皇帝身邊進行勸諫。一些政治軍事上的重大事件他有了參與討論的資格。】

【杜甫自然是儘忠職守,屢進忠言。然而唐肅宗李亭和他爹一樣,不是很愛聽這種苦口良藥。很快,杜甫的為房琯辯護的言論而得罪了唐肅宗。】

“好的不學學壞的……”李世民深吸了一口氣,從牙縫裡擠出了這句話。

【唐肅宗不滿,將杜甫貶到了華州出任參軍。杜甫從此便一蹶不振,再沒得到唐肅宗的重用。】

【在這期間,杜甫再次見證了安史之亂給人們帶來的深重苦難,眼下的大唐有多難?《三吏》《三彆》給出了答案。】

場景依次變換: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看到官兵強征未成年的小孩,杜甫不忍,上前勸慰。

忽聞深夜喧鬨,官兵抓人。

老翁逾牆走,老婦出門看。

老嫗力雖衰,請從吏夜歸,

老太太哭訴,自告奮勇為軍隊做飯。

杜甫記下了投宿時遇到時的場景。

邊境風沙瑟瑟。

“請囑防關將,慎勿學哥舒。”

杜甫與與駐守潼關的官兵一番談話,謹防前車之鑒。

緊接著是《三彆》:

新婚燕爾,妻子深明大義,鼓勵丈夫參軍。

老翁欲從軍,本想偷偷離去,誰料老妻哭倒在路邊。

從前線歸來的老兵在村裡走了很久,自言自語地說著"人生無家彆,何以為蒸黎。"

【杜甫,是

安史之亂這個時代的觀察者、記錄者,他就像一個戰地記者,如是記錄了在戰亂中百姓的遭遇。】

這兩組詩看完,所有人都沉默了。

杜甫的筆觸並不十分花哨,卻將戰亂時的種種不幸刻畫得淋漓儘致。

【公元759年,乾元二年,安史之亂的第四年,動蕩仍在繼續,需要再用四年的光陰去平定這一切。這一年,杜甫四十八歲,李白五十九歲。李杜二人自天寶四載分彆後,雖再無見麵,但仍深深牽掛。】

【這一年,李白在三峽流放途中,遇赦放還,歡欣之下而作《早發白帝城》。】

【當時的杜甫旅居秦州,地處偏遠,隻聞李白流放,不知已被放還。杜甫是如此擔憂李白,即使在夢裡也不忘記思念。】

兩首《夢李白》擺在天幕上。

冠蓋滿京華,斯人獨憔悴。千秋萬歲名,寂寞身後事。

前寫夢境迷離,後寫夢醒的感慨,錯落有致,層次分明。

大漢

“這緣分真是奇妙。”

今年杜甫夢李白,李白作《早發白帝城》。

再過幾年杜甫也去的白帝城,寫下的詩歌為這次視頻盤點的必背——《登高》。

劉徹用一種很新奇的眼光來看待這件事情,這何嘗不是一種一唱一和呢?

真是一對好朋友啊。

劉徹默默感歎,福靈心至,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磕到了。

……但是豬豬陛下,這糖有點珞牙。

“好生情真意切,有友如此,真是人生一大幸事。”這是許多人的感慨。

有一個被流放的朋友,這放在彆人身上都是唯恐避之不及,逐漸要疏遠那人的。

但是杜甫卻沒有因此改變對李白的態度,反而更加思念。

李白本人也深受感動。

“子美,我替未來的自己謝謝你的掛念。”

他忍不住拍了拍杜甫的肩膀。

【杜甫說,李白啊,你的聲名將乾秋萬代流傳,可是生前卻這般悲涼孤寂。但是他不知道,這句話或許放在他身上,比李白更合適。】

"哦。"杜甫冷酷地回了一個單字,實則內裡的心情翻江倒海。

br />人生啊,就是起起落落落。

杜甫人麻了,看見自己成了左拾遺還沒來得及高興,就被天幕劇透得罪了皇帝。現在呢,又是寂寞身後事,放他身上最合適。

我這艱難的後半生……

杜甫有些憋屈地想到。

【這一年對杜甫而言是顛沛流離的一年。唐軍在戰場上受挫,節節敗退。關中鬨起饑荒,杜甫俸祿微薄,糊口艱難,再加上當時杜甫的政治理想已經幻滅,杜甫的處境近乎絕望。他隻能棄官,郭妻帶子,投奔親友,從秦州到成都,一路的苦難逃亡,可想而知。】

【到了冬天,杜甫在成都安定了下來,我們的大詩人終於能夠歌一歇,享受他的後半生裡最愜意的時光。】

隻見一處寺廟裡,杜甫終於卸下了長久以來的憂慮,神色頗為輕鬆地欣賞自己最新的大作。

紙張上的字跡清晰可見:古寺僧牢落,空房客寓居。故人供祿米,鄰舍與園蔬。

【這個故人是誰呢,正是之前旅遊三人組裡的最後一位,時任彭州刺史的高適。】

“喲,終於有我的戲份了。”高適挑眉。

因為……我們是朋友。

三人相視一笑,一切儘在不言中。

【到了第二年開春,杜甫準備給自己建房子了。】

上一章 書頁/目錄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