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2章(2 / 2)

這會兒聽說了東瀛那邊的古怪,天皇就是個吉祥物擺設,幕府倒是挺強勢的,因此,自然有大臣生出了一些憐憫之心來,在朝堂上建言,要海軍出兵,給天皇撐腰。但是戶部兵部那邊立馬跳起來了,雖說東瀛是藩國,但是人家多少年沒來朝貢啦,這等遠洋出兵該多少錢啊?何況,這是東瀛的內政,若是這會兒答應下來,以後彆的藩國要是有什麼想法,是不是也可以找大晉來啊,反正不找白不找啊!兵部那邊也不同意,出兵這種事情,聽起來簡單,但是,這可不是在本土,而是要跑到倭國去,軍需怎麼說,補給怎麼算?戰死的人怎麼撫恤,何況,人家背井離鄉當兵都不樂意,何況還得跑到東瀛小國去打仗呢,據說東瀛那邊生活惡劣,天皇一頓飯都隻有一條指頭長的小魚,米飯都不能天天吃,一點油水都沒有的地方,萬一一個不好,引起嘩變怎麼辦?

當然,也有同意的,徒景年眯了眯眼睛,覺得這其實是個挺好的機會,自從火器在軍中普及之後,還沒有真正試過手呢,草原那邊幾個南下打草穀的,被火炮轟了幾次,就學乖了,何況,如今徒景年大力鼓勵跟草原發展貿易關係,從他們那裡收購牛羊馬匹,還有草原上的各種特產,價格都很是不錯,哪怕是他們養綿羊呢,每年羊毛都能賣個好價錢呢!徒景年還叫人傳授那些小部落的牧民,如何紡織毛線,用羊毛織地毯簾子,甚至是直接用毛線打毛衣什麼的,這些都有專門的商隊前去收購,無論你是想要換錢還是換糧食鹽巴茶葉或者是日常生活用品都行。

除了這些,草原上礦產也多啊,一般的露天礦產,自然是被比較強勢的部落占了,草原上那些貴族的日子因此過得也很不錯,恨不得連馬桶都用金子的。如今,朝廷直接派了人過去,跟那些部落貴族合作開礦,那些貴族賺得盆滿缽盈,來自中原的各種奢侈品迷花了他們的眼睛。牧民能溫飽,貴族好享受,在這樣的情況下,誰還會沒事冒著性命危險打仗啊!因此,這些年下來,內附的部落越來越多,朝廷也比較公正地為他們分配了草場,並且達成了供銷協議,反正如今公路已經修起來了,往來於中原草原也比較容易。欽天監每年為他們提供氣候預警,遇上災年,秋天的時候,中原的商人就會大舉出動,前往草原大量收購牲畜,雖說價格比平常的年份低了點,但是總比在雪災中平白損失了來得好。牧民們也得了好處,囤積了足夠的糧食什麼的安然過冬,中原這邊也能得到大量的肉類補充,冬天正是吃羊肉的時候呢,草原上的羊肉味道可比中原這邊自家養的羊肉強多了,到了冬天,長安這邊的有錢人,誰家不買個幾十頭上百頭的。

這也導致了,如今邊軍壓根沒有練手的機會,光靠著平時的訓練,不見見血,怎麼養的出一支強軍來呢?

徒景年琢磨了一下,回頭就在內閣跟一乾閣臣說了自己的想法,反正就是打著不乾涉彆國內政的旗號,但是呢,朝廷會派出誌願軍,什麼叫誌願軍呢,那就是看不過眼東瀛那邊的事情,自願幫忙的。當然了,他們自願去打仗,總不能叫他們自帶乾糧,到了東瀛那邊喝西北風吧,因此,東瀛那邊必須表示一下。至於用什麼表示,簡單啊,你們沒錢,難道沒有土地礦產嗎?用那些抵扣就行了!

尤其,徒景年的意思是,誌願軍去幫助天皇,幕府那邊也不能真的讓他們失敗了,得偷偷摸摸地給他們走私點武器過去,反正就是要叫雙方的實力保持一種動態的平衡,誰占了優勢,就要打壓一下,反正就是叫東瀛一直處在動蕩之中。那些誌願軍也好辦,各個軍區的人輪著上就是了,也就是在東瀛那邊試試手,見見血,總不能整日裡拿著火槍火炮,隻知道打靶吧!

內閣的一乾大臣聽得瞠目結舌,隻覺徒景年這主意不光是不厚道的問題,簡直是有些缺德了。當然,嘴上他們自然不能這麼說,隻是委婉地表示,這樣實在是有失天朝上國的風範。徒景年來了句,你們倒是寧願麵對一個統一的狼子野心的東瀛,而不是一個混亂的,需要不時求助於朝廷的東瀛了?幾個朝臣不吱聲了,東瀛那邊的人人品怎麼樣,誰也不敢保證,倭寇當年上岸,造成的慘案現在還有人記憶猶新呢!誰會相信,東瀛日後一定會保證一直恭順呢?

當然了,徒景年還是安撫了一下朝臣的,東瀛那邊不是向往中原文化嘛,隋唐的時候還派了什麼遣唐使跑過來學習的,宋朝的時候,跟中原也有很多的往來,常年有人過來學習文化知識。如今呢,不要他們上門學習了,朝廷這邊出錢,在東瀛建立書院,再印刷個幾船的四書五經之類的書本,請那些德高望重,學問高深的大儒親自去東瀛教化一方,好讓他們沐浴在上國文化的光輝中。日後,若是真的因為文化的熏陶入華夏了,那自然也就不是外人了,咱們也就沒必要防著你了不是嗎?

對去東瀛那邊教化一方,卻是沒多少人樂意,就像是在大晉這邊,沒幾個樂意去雲貴西藏之類的地方教化一方的。徒景年也不是真的要找什麼大儒過去,因此,不過是叫那些候補的學政或者是國子監翰林院之類地方的候補官員過去,跟支教差不多了,乾個幾年,回來就能轉正,沒準按照你的成績,還能升個一級兩級的,有了這樣的好處,自然許多人躍躍欲試了。更有人觸類旁通,東瀛是藩國,朝鮮、茜香國、瀚海國、安南之類的地方也是藩國嘛,咱們不能到那些地方也建立書院嗎?

徒景年順手就將這事交給了禮部和鴻臚寺,你們去跟那些藩國的人交涉吧。官員也是人,沒有利益的事情,他們自然是不會作的,如今看到了利益,一個個踴躍無比,接下來就是施展三寸不爛之舌,將那些常駐的使臣們說得一愣一愣的,有的直接就命人傳信回去,說了天朝想要在自家的地方建立書院,教化當地百姓的事情了,大多數藩國對此其實是樂見其成的,他們往年還得派出貴族子弟跑到長安這邊的國子監上課呢,如今不用跑過來,在自家領土上就能學習天朝上國的文化,雙方都省事啊,因此,皆大歡喜。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