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二章伐夏戰略(2 / 2)

為了滅黨項,大宋從仁宗時代開始,到靖康淪陷,一共發動了五次大規模的伐夏之戰。

五次輸多勝少,每一次敗,宋軍都是大規模的潰敗,傷亡慘重。

這事還是得從範仲淹時代開始說起。

以攻克橫山,來奪夏國。

是範仲淹和韓琦的戰略方針。

範仲淹、韓琦收複橫山的計劃,具體為:

“臣等請於鄜延、環慶、涇原路各選將佐三人,使臣一、二十人,步兵一萬,騎兵三千以為三軍,訓以新定陣法,佚其精勇然後觀賊之隙,使三軍互掠於橫山,降者納質厚嘗,各令安土,拒者並兵急擊,必破其族。”

“假若鄜延一軍先出,賊必大舉來應,我則退守邊寨,或據險要,勿與之戰,不越旬日,彼自困弊,勢將潰歸,則我複出環慶之軍,彼必再點兵而來,即又有涇原之師乘間而入,使賊拚命不暇,部落挾怨,我則兵勢自振。”

“如宥、綏二州,金湯、白豹、析章等寨,皆可就而城之,其山界蕃部去元昊且遠,救援不及,又我以堅城守之,以精兵臨之,彼即樂其土,複逼以威,必須歸附,以圖自安,三、二年間,山界可以儘取,此春秋時吳用三師破楚之策。元昊若失橫山之勢,可謂斷其右臂矣!”

範仲淹的戰略重點如下:一、在鄜延、環慶、涇原路這三路各自組建一支強軍;二、出兵擾敵,退而不戰,消耗敵人後,從另一路出騎兵擊之。三、在險要的地方修建城寨,步步為營。

這個戰略的核心是第三點,往北修建城寨,步步為營!

因為七百裡的瀚海大漠,宋軍一旦深入,後麵的糧草很難維係,隻有將後方與前方連起來,這仗才能打。

範仲淹和韓琦的這一經典戰略,一經提出後,就被擱置不用了。

因為李元昊稱臣了!

仁宗皇帝一看人家都稱臣了,算了,不打了。

老範,老韓,你們回來吧,回中央來,朕還有很多事要你們做呢!

於是,這個戰略個這麼擱置了。

爺爺的雍熙北伐把全國精銳陪光,父親給大宋培養出一個大敵,兒子在最關鍵的時候收了手。

坑國三人組!

以至於大宋到了神宗時代,已經百弊叢生,神宗皇帝冒天下之大不韙,也要變法革新。

仁宗做了四十幾年皇帝,死了後,英宗上位。

英宗並非仁宗親生,為了樹立威信,大宋再次開始與黨項的正麵大規模作戰。

但依然敗,沒有地理優勢,沒有人和,隻有天時,這仗打不了。

更何況,雖然表麵與宋國和平相處的遼國,為了遏製宋,在背後還不斷給夏支持。

在這種蛋疼的局麵下,脾氣和性格都比較剛烈的神宗皇帝登上了曆史舞台,開始他的雄心壯誌。

從王安石對西北軍事的改製,到五路伐夏,這位皇帝每天都能聽到無數反對的聲音,即便是做夢的時候,也能聽到司馬光在那裡喊叫:不能啊!陛下!

發展到神宗時代,大宋對黨項的戰略其實才真正成熟起來。

為什麼說真正成熟起來?

這個時候出了一個真正的狠人:王韶!

王韶這個人是學渣,考了很多次都沒考上,就跑去西北遊曆了。

有的人出門遊曆是吃吃喝喝,在石頭上刻到此一遊。

但王韶出門遊曆,是去考察地形地貌人文了。

考察完後,他跟神宗皇帝寫了一封《平絨三策》:“國度欲平西賊,莫若先以威令號衣河湟;欲服河湟,莫若先以恩信招安沿邊諸族。”

意思是,大宋要滅掉西邊的黨項,先要使河煌臣服,從西線給黨項施加軍事壓力,分散黨項在橫山地區的兵力,從八方去包圍黨項。

此策略,與西漢時張騫的“斷匈奴右臂”策略有異曲同工的地方。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