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百四十五章陝西路的商業格局(2 / 2)

中午,人群中沒有這十三個人的家屬。

他們被流放的被流放,自殺的自殺。

往日家財萬貫,轉眼過眼雲煙。

那些曾經受過他們好的人,也在事發之後,和他們劃清了界限。

趙桓在人群中冷酷無情看著十三顆腦袋落在地上。

他心中有一種踏實感。

下午,邸報和各大報紙都賣空了。

關於那些罪名,被筆墨重彩描述了一番。

皇帝以雷霆的手段,在長安城殺了十三個頂級大富商之後,在陝西路民間引起了軒然大波。

從上至下,從長安城到興慶府的鐵路建設被重新整頓。

一時間,民間似乎十分振奮。

但不知為何,趙桓感受到不到振奮。

一種惆悵和焦慮湧上心頭。

在新政的第十四個年頭,崛起的商人勢力,比他想象的還要瘋狂。

到目前為止,其實大宋依然以農村為主,絕大多數人口都還在農村。

嚴格意義來說,大宋依然還是隻是農業大國。

至少還需要一代人的不懈努力,大宋才能真正脫胎換骨。

長安街頭恢複了往常的秩序,十三大富商被處決,從表麵看來似乎並沒有對長安城造成打擊。

朝廷將他們的資產全部接受了回來,然後派人維持。

雖然朝廷的人效率低,但也勉強支撐著。

後麵的事情,就出現兩派爭論了。

長安知府劉誌遠認為,朝廷應當將這些資產售賣給另一批富商,讓他們接手,才能保證這批龐大資產的正常運轉。

畢竟,十三富商的商社關乎長安民生,牽連甚廣。

朝廷是沒有能力來經營如此繁雜的商社的。

例如長安新貴薛東來,糧食起家的李尋清。

這些人資金雄厚,且各自已經有一套成熟的商社運作係統,將十三富商剩餘的資產專賣給他們是最適合不過的。

但提點刑獄司使張渚則不這麼認為,他覺得這樣做隻會讓陝西路的財富更加集中,與皇帝的經濟論》有很大的違背之處。

他認為,應該由皇家商社全盤接手,一來是官府好控製,二來也防止了陝西路某些商人趁勢坐大的風險。

關於這個問題,陝西路的大佬們爭論了好幾天。

這背後自然是有各自的利益關係的。

例如劉誌遠便和薛東來這些人走得很近,他自然是希望借此機會扶持薛東來。

例如張渚,他身份比較特殊,屬於司法係統,歸督察院管轄,行使的是司法權,且是對官府人員的司法權。

平時與民間民生接觸甚少,且他是從洛陽調過來的,在陝西路民間並無甚扶持勢力。

相反,因為是監督官府人員,所以在官府內部倒是有不少親信,在陝西路的皇家商社有不少人脈。

他自然是偏向於皇家商社的。

這話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雙方的說法都沒有錯,就等著趙桓親自來下決斷了。

這一日,趙桓將薛東來喚到行宮,他要與薛東來這種新政下的新貴議論議論,了解這種人是如何想的。

是否,都和張慕遠一樣的想法?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