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靈強弱判斷依據是什麼?
最基礎是六圍數據,特殊攻擊,特殊防禦,物理進攻,物理防禦,速度,體力,然後本身的特性,招式,形態變化等...
這是以前精靈遊戲裡的具體參考方式。現在的李旭,則通過自己素描的六維圖,戰術特性技能多維度建軸疊合,進而建立一套屬於自己規劃模式。
此方世界的精靈,雖沒有遊戲數據或者動畫作參考,但經過百餘年五大國的探索,自然也掌握大部分的規律,畢竟文明的進化,隨著精靈出現,自然出現一定偏科。
訓練家按照精靈的性格,脾氣,以及體質特征,因材施教情況下,挖掘出精靈最大的戰鬥潛力。
高中課本關於精靈戰鬥的概念,停留在簡單的利用自己指令,讓精靈完成簡單閃躲,回避,跳躍,反擊基礎方式,可是涉及到基礎培育領域,裡麵內容簡直魔鬼。
培育與戰鬥,是前期無法分割兩塊...
例如李旭手上一本基礎培育知識合集裡,第一道題內容,小磁怪飲食中,喜歡哪一種類型的電力,瓦數多少,如何用發電器,調節出小磁怪最喜歡的電力?
根據內容分析來看,小磁怪本身性格,還有棲息地不同,喜歡電力強度也不儘相同,例如東部發電區內小磁怪,與北部發電區內小磁怪,它們喜歡電力是不同的。
看了眼後麵密密麻麻公式分析與相關答案,李旭臉色一黑,一個小磁怪就可以折騰出花來。
不愧是高中題海,味道還是那個味道。
接著第二題,瑪狃拉的食物鏈與紐拉食物鏈區彆地方...
經過百餘年觀察,人類也發現一套完整精靈食物鏈,例如瑪狃拉,就是屬於頂尖的獵食者,它的食物鏈體係非常有代表性。
這點李旭倒是有所耳聞,比如小隕星這類在外太空,就是作為裂空座食物存在的。
後麵還有一些論述題,例如鯉魚王總是胡亂躍起,因此常被比比鳥之流襲擊。雙方是否存在食物鏈關係?
比比鳥會沒事襲擊鯉魚王??
這些題目,就是構成前期培育與戰鬥共同基礎內容。
不要小看這些基礎...
如果沒有足夠判斷力與通過飼育對精靈了解,就沒有足夠的默契程度,訓練家在戰鬥中無法起到應有作用,連精靈調動都無法調動,代表這是一位失敗的訓練家。
而大學裡麵的精靈戰鬥,需要學生課堂裡做出培育計劃與戰鬥訓練針對方向進行各種論證報告。
你培育了一隻皮卡丘,不代表隨便亂培育,訓練計劃與功課每天都要做。食物,訓練安排,包括力量,速度,代謝做什麼針對性訓練,每次多少組,一組幾個動作。
都需要新人訓練家們詳細記錄下來,可以實時了解自己精靈實力變化情況。
現實世界與本來遊戲數據是不同,基本思路與相關的培育規劃,實實在在的嚴謹。
這些基礎東西後,便是技能與戰術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