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舅甥仨在堂屋裡圍坐地爐涮火鍋,一口一筷子牛百葉吃得不亦樂乎的時候,大明宮裡也開始緊鑼密鼓的開始閱卷工作。
這次的閱卷工作其實相當輕鬆,就二十八名舉子每人一篇策文,共二十八份策文試卷需要批閱。
朗讀的時間比隻看的時間長,按照一個人正常一秒可以讀四個字,又一篇策文最長一千字,也就是一個人看完二十八篇策文,最多一個時辰。
而既然名為殿試,按理說應該由聖人閱卷。
但正所謂“食君之祿,忠君之事”,魏王和五位考官擔了科舉的事,自然不能什麼事都扔給女皇。
所以,在女皇閱卷之前,魏王和五位考官也得先閱卷一次。
這個時候科舉還在發展初始階段,按照天朝曆史發展軌跡,殿試至少還得要漫長的一個多世紀才會產生,但因為有了劉辰星這個異世靈魂的小翅膀扇動,殿試提前到了現在。
可在當下科舉發展的初始階段,科舉製度的弊端實在太多了,試卷不糊名不說了,閱卷連評分也沒有,就簡單的“○”就是通過,“x”就是淘汰。
殿試不會再刷人了,這種簡單的“○”、“x”就不合適了,畢竟考官們隻是閱卷後給些意見,真正的評卷和定名次都在女皇手上。
幸虧有魏王這個龍子鳳孫在,有什麼決定就交由魏王這個位子更高的人了。
於是,這個世界的發展軌跡再次被推進了,魏王當下決定增加符號標示試卷的優劣,標示符號依次為“圈”、“尖”、“點”、“直”、“叉”五等,即畫“○”、“△”、“、”“丨”、“x”五個符號。
這樣一來,大為簡化了考官們閱卷的流程,考官們不用長篇累牘的寫評語,就按符號評分,既簡單明了,還少了擔責。
有句話叫殊途同歸。
後世科舉閱卷,為了防止舞弊,閱卷官評定卷子的優劣,便不用文字評價,就是以這五個不同等級的符號給予評分。
如今魏王的提議,其初衷雖與後世不同,但結果卻是一樣。
與此同時,魏王也明白由人的審美情趣和價值觀念等方麵差異,眾考官在評閱同一份卷子時,難免會出現不同的評價符號,這也是正常現象。
但是眾位考官評閱同一份卷子時的等次差彆太大,顯然就有問題了。
魏王遂又補充若發現同一份卷子評價懸殊過大,就要求另外派大臣評定,一旦查出有作弊行為,相關人員及考官皆要論罪!
劉辰星若是在場,一定會懷疑魏王也是穿來的,無論符號評卷,還是閱卷責任製,這都是科舉發展數百年之後,在天朝明清時期才最終定下來的。
現在且不論魏王如何想到這些,毫無疑問這是非常行之有效的手段。
是日傍晚定下了如此閱卷,第二天上午閱卷的時候,誰也不敢有任何小心思,至少大麵上還是公平的。
少了各種各樣的心思,隻一心評閱試卷,又不用絞儘腦汁的寫評語給聖人看,便不到一個上午的時間,考官們便各自在這二十八份試卷上畫上了自己認為的等級符號。
如此,考官們的閱卷工作結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