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時候的地契和現代的房本差不多,地址寫得清楚明了。
就是描述的方式有些不一樣。
長安有一百零八坊,坊外麵都有兩三米厚的夯土坊牆,並在四麵坊牆各開一門。
各坊內一般都開辟東西南北十字街,被十五米寬的十字街隔開的四區,又各有寬兩米多的十字巷,把全坊最終分為十六個小區。
按照時人習慣稱呼,對坊的四角都使用東南隅、西南隅、東北隅、西北隅的名稱。
對靠近東、西、南、北四坊門的部位,則稱為某門之南、某門之東、某門之西、某門之北。
對靠近坊內十字街中心路口的區域,則稱為“十字街東之北”、“十字街東之南”、“十字街西之北”、“十字街西之南”。
她的這座二進宅子,就在道政坊的北門之東。
說來這座宅子會位於坊門口和現代的小區規劃還頗有些相似。
現代小區外圍單元房價要相對便宜些,而小區裡的單元往往被稱為樓王,價格也更貴一些。
這時的坊和小區差不多,就是大的離譜,在坊的十字大街這種核心區域,一般都是深宅大院。而像一進、二進的小宅子,往往就在坊門口比較吵鬨的地方,或者坊的四隅比較偏僻的地方。
劉辰星前世就是一個小社畜,為了方便上班,就租在大城市裡的老小區,下樓各路公交地鐵齊全,還有各種便宜又好吃的鹵味、小吃各種攤子。
她是沒住過純居住的高檔小區,也欣賞不來那種,就喜歡生活便利熱鬨的地方,住在坊門口這種地方簡直再好不過了,比起前世汽車半夜鳴笛的噪音,坊門口擺攤設點的吆喝聲簡直不值一提。
兄妹倆跟著地契找到新家,劉辰星看著百步之遙就到的道政坊北門,還有北門口幾個賣吃食的攤子,對新家的地段滿意地直點頭。
地段不錯,宅子更是不錯。
新家是時下典型的回廊式四合院,前窄後方。
地契上寫的宅子占地十畝,換算成現代的建築麵積的話,約有五千二百平方米的樣子。
內庫的宅子每隔一定的年限是要返修的,她的運氣比較好,這座宅子正好是三年前才修繕過的,看上去新嶄嶄的。
大概因為宅子是女皇用來賞賜給臣下的,估計考慮到官員們,尤其是文官們,都是講究風雅之人,宅子修繕的頗有些逸趣。
宅子毫無疑問是坐北朝南,在兩個成人可並排通過的大門進去後,就是前院。
前院在大門口左右各有一間南房,這種房子坐南朝北,常年光線不好,又在大門口,一般都是給仆人住的。
東西兩側沒有廂房,取而代之的是各靠牆種了兩片竹林,竹林中間是一個矩形的水池,然後就是一間和大門正對的中廳,大約有三十多個平方的樣子,十分寬敞氣派。
也就是說,前院的屋室隻有兩間給下人住的南房和一個待客用的中廳。
雖然屋子少,實用功能不大,但院子東西兩側的竹林各有近兩百個平方,春天裡可以挖筍子吃,阿耶劉千裡又是一個閒不慣的性子,正好可以砍了竹子做一些竹編器物。
至於前院正中間豎起修造的矩形水池,也是十分大,都有兩三百個平方,就是半畝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