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三章 主公,這就是一大坑啊(2 / 2)

談起“北外巷子”,估計隨便拉個漕城的人都知道,這個地界隻有一個字形容……那就是,亂。

到底是怎麼樣一個“亂”法呢?

其實這事又得扯回好久好久之前的好黃曆了,那個時候的“漕城”還不是齊國的漕城,甚至根本也不是一座城的規模,當然具體它叫什麼也沒有一個統一的名字,隻知道當地人們稱呼它為“北外”。

它的建立並非一蹴而就,是經過後來人許多的努力一步一步地擴建而成的,而它的原雛型規便是這一方“北外”,而後來由於“北方”地處偏僻而狹窄,又被新區嫌蔽,便被稱為“北外巷子”,落座於漕城最偏僻的一角。

“北外巷子”由於年久古老,內裡許多的建築跟構造都較當代落後甚至不和諧,東一片西一片,不成型不對襯,不講究規矩也不分配左右,因此內部環境茫茫然看去,十分地“亂”,並且密集。

早些年,這“漕城”也是遭了大難的,這“難”便是霍亂。

陳白起聽得直皺眉,怎麼又跟霍亂這事有聯係?

具體“霍亂”從何而起,因何而止便不得詳細而知道了。

隻知那時“漕城”如現今的情況有幾分類似,因懼城中霍亂進一步擴大,帶來嚴重的影響,大周朝便派來了一批處理霍亂的兵馬,也不知道這批人是何人帶隊,此人手段暴戾而陰狠,直接派人圍了城堵了路,準備直接坑殺了這一城帶病的人。

事實上,他們的確這麼做了。

而當時城中能夠僥幸逃脫活下來的便隻剩百來人了,而漕城能到如今這種規模,其實是後來從彆的地方搬遷或其它國流民植入戶籍增加的人口。

從這幾十乃至上百來的曆史源今來看,真正屬於這座城的原始居民的人,其實也隻剩下這百來人口。

而這百來人口能夠活下來,也源於當初在兵馬進城後,便一直躲藏在這“北外巷子”內。

得知周朝派來的兵馬並非要救助他們,而是要將他們這些或染病或疑似染感的通通殺光,他們便以一種決絕又悲壯的氣勢,上百來人連夜不眠,以泥牆厚厚地圍起了整個北外巷子,牆後堆滿柴火黑石,熊熊大火爬滿尚未乾凝的牆土,照得整個北外夜裡如白晝一樣。

這種急急忙忙下的救生砌牆,雖讓它不與外界相通,但卻因為雜亂無章而形成一個狹窄難通的道路,就像一座圍城,裡麵出不去,外麵也一時進不來。

便是這樣,裡麵的人拚命抵禦外麵追殺的兵力,而外麵久攻不入,便這樣僵持足足了半個月。

而半個月後,事情終於有了轉機,據說是有人帶來了治療這種疫病的方子。

經過試驗,這方子確實能夠治得好這種疫病。

但據聞周朝的兵力卻沒有因此而退。

奇的是,最後這北外巷子的人都活了下來,具體原因,便不得而知了。

這件事情已經過去這麼久了,城中其它人心裡估計早就過去了

上一頁 書頁/目錄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