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9 厲兵秣馬(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3711 字 3個月前

本站 0zw,最快更新劉備的日常最新章節!

劉備殺賊千餘,又補齊酎金,方才複爵亭侯。若要再升鄉侯。年前那千餘顆胡雜馬賊的腦袋顯然不夠數。故而,恩師要帶他南下平亂。補齊功勳所需的腦袋是其一。將所學付諸於實戰是其二。其三,行軍調度,物質調配,皆有學問。不可不學。

前次大儒劉寵問劉備,何不走仕途。劉備答曰:殊途同歸。

顯然,幾位大儒亦明白劉備心中所想,乃是走升爵這條宗親之路。一旦羽翼豐滿,天下生變。劉備興兵討逆,何愁江山不定!

此,不正如光武舊事。

恩師說劉備,可比光武。言中深意,智高如崔烈、劉陶者,又豈能不知。

便是郡中童子亦知,少君侯粒粒人頭覓進侯。

恩師的回信,朝廷還未答複。劉備也不便聲張。這便命心腹大將黃忠、黃蓋等人,加倍操練兵馬。又命耿雍崔鈞等人,詳細打探九江水文地貌,蠻族諸情。漸漸有了大概的印象。

秦滅楚,建九江郡。治壽春,因此地有眾多水澤而得名‘九江’。秦末漢初之際,割西境置衡山郡,割南境置廬江、豫章二郡,九江郡範圍大大縮小。今屬揚州,壽春為州治。九江郡改治陰陵。

領十四縣:陰陵、西曲陽、壽春、當徐、下蔡、平阿、義成、鐘離、成德、合肥、浚遒、全椒、阜陵、曆陽。

南蠻者,多是越人苗裔。

武帝征服百越後,曾將東越、閩越遺民遷移到江淮地區。後徙於江、淮之間的越人苗裔,時常反叛。時稱‘廬江賊’、‘九江山賊’,與‘江夏蠻’相連接,且與江南諸郡之‘山越’連成一片。時下,江淮以南的會稽、吳郡、丹陽、豫章、廬陵、鄱陽等地,均有‘山越’蜂起。

蓋因大彆山區,河流眾多,乃是中原通往江南的交通要道。江淮之間,今為蠻荒之地,故而時下此地生活著九江蠻、廬江蠻、江夏蠻等諸多蠻族。《魏書·蠻傳》:“(蠻)在江淮之間,依托險阻,部落滋蔓,布於數州。東連壽春,西通上洛,北接汝、潁,往往有焉。其(蠻)於魏氏之時,不甚為患,至晉之末,稍以繁昌,漸為寇暴矣。自劉石亂後,諸蠻無所忌憚,故其族類,漸得北遷。陸渾以南,滿於山穀。”

蠻民多居於山穀,從事農業生產和牲畜飼養,風俗與漢人亦有區彆。“蠻族布衣徒跣,或椎髻,或剪發。兵器以金銀為飾,虎皮衣盾。便弩射,皆暴悍好盜賊焉。”《後漢書·南蠻傳》又說:“名渠帥曰精夫。相呼為姎徒。”

蠻民的葬俗,也與漢人有異。“始死,即出屍於中庭,不留室內。斂畢,送至山中,以十三年為限。先擇吉日,改入小棺,謂之拾骨。拾骨必須女婿。蠻重女婿,故以委之。當葬之夕,女婿或三數十人,集會於宗長之室,著芒心接籬,名曰茅綏。各執竹竿,長一丈許,上三四尺許,猶帶枝葉。其行伍前卻,皆有節奏。歌吟叫呼,亦有章曲。”葬時以笄向天,謂之刺北鬥。相傳盤瓠初死,置於樹,以笄刺其下,其後為象臨。又據《南齊書·蠻傳》:“蠻,種類繁多,言語不一,鹹依山穀,布荊、湘、雍、郢、司等五州界。”

不料此時江淮大地,竟如此混亂!

山穀河川不僅遍布各處南蠻,還與山越沆瀣一氣。

話說,建寧初“九江山賊起,連月不解。三府上(陽)球有理奸才,拜九江太守。(陽)球到,設方略,凶賊殄破,收郡中奸吏儘殺之。遷平原相。”陽球平定九江這才過去幾年,如今又反。如此反複,朝廷空費錢糧,匪患始終難除。

要耗費多少兵甲,才能令蠻人永不複反?

見劉備眉頭緊鎖,黃蓋向劉備進言:“用江東六郡山越之人,可當中國百萬之眾”。意思是說,江東六郡山越如能為我所用,足可與中原百萬之眾相抗衡。言之有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