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2 家國天下(2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4409 字 3個月前

劉備固然欣喜。然而想著乃是由三瓶琉璃香露換來,又覺得受之有愧。

倒是大儒蔡邕一語驚醒夢中人:“今地增百裡,少君侯能救多少黎民於水火?”

劉備這便頓悟。

亂世將至,比起萬千百姓,自己的榮辱又算得了什麼。

聖詔同時下達地方。容城、益昌兩地官吏,齊聚樓桑。侯府不敢叨擾。便紛紛投上名帖,求見兩位家丞。耿雍來問劉備,劉備笑道:見見何妨。

耿雍和崔鈞這便在官舍逐一接見。禮物權且收下,以安其心。又令刺奸、賊捕,細細查探。兩地皆是古城,民風淳樸。無奈卻時遭水患。劉備問過方知,兩地間,竟有一處堪比督亢大澤的廣闊水域——掘鯉澱。

掘鯉澱,後世稱白洋澱。

時下範圍極廣。上古時曾是大河故道,洪水滔天。東漢永平十三年(公元70年),大河改道南移,河水存積在這片窪地,形成大麵積水域。西晉著名辭賦家左思《三都賦·魏都賦》中曾寫道:“……其中側有鴛鴦交穀,虎澗龍山,掘鯉之澱,蓋節之淵。”唐代注釋家李善對“掘鯉之澱”的注釋為:掘鯉之澱在“河間莫縣之西”。正是後世的白洋澱。故白洋澱亦稱掘鯉澱。

《新唐書·地理誌》記載:“莫州有九十九澱,今縣境以澱名者不一處,掘鯉澱其一也。”莫州,便是指時下河間國北境周遭的廣大地區。

後世的白洋澱,自然水域麵積三百六十餘平方公裡,澱內共有一百四十三個大小不等,星羅棋布的澱泊。被三千七百多條溝濠連接,澱澱相通,溝濠相連,形成巨大迷宮陣。白洋澱是眾多澱泊中麵積最大的一個,約兩萬畝,故以此命名。

兩千年後,仍有如此規模,可想而知,時下掘鯉澱又是何等的壯闊。

水患頻發。掘鯉澱百裡水域,甚至有“居民溺死大半。”的記載。

難怪我家陛下如此大方。

水患猛於虎。聽兩位家丞轉述地方官吏道不儘的苦水,劉備心中反憑生出一絲解脫。

這才像是我家陛下乾的事啊。

先前封了個一片白澤,彆無寸土的臨鄉。如今又把水患猛於虎的容城、益昌,兩塊爛泥地劃歸治下。如此行事,一脈相承。

劉備終於放心了。

讓兩地百姓舉家遷往臨鄉,不是好主意。容城、益昌,亦需人手。尤其是容城附近,古城林立。有葛城、渾埿(bàn)城、三台城,三座戰國古城。春秋、戰國時期,澱區分屬於燕、趙統轄。以易水長城為界,南葛城屬趙、北渾埿城歸燕,故澱區有“燕南趙北”之說。

戰國時的戰略要衝,時下不過是範陽、安次兩縣下轄鄉土而已。官吏品秩甚低,皆是鬥食小吏。

與州郡交割完畢。劉備便遣心腹前往容城、益昌二地,張榜安民。又許以高官厚祿,令各級官吏,恪儘職守,勤於政事。待臨鄉督造完畢,再處理容城、益昌諸事。

應該不會比督亢圩田難。

且容城、益昌,城池皆在。橫豎三裡,雖年久卻時有修繕。還算完好。從臨鄉廢城能屹立不倒,便可見一斑。隻要是能保存下來的古城,可稱堅固。抵禦一般的匪患、水災,足夠了。故而,兩地民眾頗多。年前上計,各有齊民數千戶。合計十萬餘口。

不錯。

土地是一方麵。人口才是重中之重。

話說,人口突增,今年的獻費又是好大一筆開銷啊。

啥也不說了。

吃肉還是喝湯,全看本季稻作了。

送走黃門少令,臨鄉一百五十萬畝水田,完成插秧。田間管理交由家中長者。壯丁健婦,這便複歸臨鄉大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