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5 未來可期(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3775 字 3個月前

臨鄉乃是少君侯從一片白地上,憑空建起。民眾皆是從大漢各處遷徙而來。且漢胡、漢蠻相雜。對官吏的要求,遠超一般郡縣。

非賢能忠良者,不可任。

劉備進出學壇,與四位祭酒商討。皆無合適人選。

這便把難覓良才的苦惱書於恩師。不久恩師便有信回。言,我有二子,或可一用。

劉備大喜。恩師文武雙全,劉備自幼耳提麵命,豈能不知。隻是,恩師二子,卻不在樓桑學壇。聽師母說,幼時便外出遊學。拜在經學大師鄭玄門下。

鄭玄與恩師乃是好友,後又托恩師拜扶風鴻儒馬融為師。兩人即是好友又是同門。在馬融門下學習七年,鄭玄因父母年邁歸養,便向馬融辭行,返回山東故裡。馬融對弟子們說:“鄭生今去,吾道東矣!”

學成回鄉時,鄭玄已年過四十。於百家之學,無所不通。成為一代經學大師。遠近有數千人投到門下。鄭玄與弟子“客耕東萊”,一邊開荒自給,一邊傳道授業。建寧元年(168年),二次黨錮之禍興起。朝廷下詔各州郡查究黨人。凡黨人及其門生、故吏、父子、兄弟現居官位者,一概免職禁錮。鄭玄曾為杜密故吏,受杜密的賞識與提攜,也被視為黨人,於建寧四年和同郡人孫嵩等四十餘人俱被禁錮。於是杜門注疏,潛心著述“幾百餘萬言”。創立“鄭學”,後逐漸成為“天下所宗”的儒學大家。

曆史上,盧植有三子,盧節、盧儉、盧毓。除了幼子盧毓得以善終,二子皆死於漢末戰亂。未能青史留名。後世,也隻有盧氏家譜上有所記載。

豈料盧節、盧儉,竟是鄭玄門徒。劉備焉能不大喜過望!這便六百裡加急去信朝堂。求恩師手書,早日將兩位師弟遣來樓桑才好。

須知。時下做官,多為保舉。盧節、盧儉既是鄭玄門徒,豈能無三五門內好友?三五好友又豈能無三五好友?三五好友的三五好友又豈能無三五好友?

如此互相保舉,未來可期!

劉備座下謀臣奇缺。婁圭算一個。還有隨恩師遠去洛陽的劉曄算一個。大亂將至。五虎上將眼看便要齊聚,軍師聯盟卻差的不是一星半點。正所謂上兵伐謀。謀臣絕不可少。

好在東萊與臨鄉之間有固定航線。蓬萊海港可乘船出海,逆入淶水,經南巨馬水分流,直達南港。

劉備特意叮囑恩師,六百裡加急去信兩位師弟。想必用不了多久,便有消息傳回。

百忙之中,劉備乘車輪舟,沿南巨馬水西行,抵達大利亭。

酈亭溝水“曆大利亭南,入巨馬水”。

濡水“又東南流,於容城縣西北大利亭,東南合易水,而注巨馬水也”。

親來此地,劉備方知大利亭距離容城並不遠。以前轄地百裡,大利亭扼守西南境,勢必要築城。如今容城並入,大利城距離容城不過二十裡。

大利城還要修建否?

劉備舉目四望,發現濡水、易水、酈亭溝水、皆在此處注入南巨馬水。換句話說,大利亭扼守著臨鄉上遊水路,至關重要。劉備忽然覺得,南港或許建在大利亭更為合適。

見劉備沉默不語,耿雍這便問道:少主可是心憂大利城督造?

劉備點了點頭:先時此處乃是臨鄉西南界,自當築城扼守。如今轄地南擴,容城已立千年,廢棄不用殊為可惜。然此地扼守上遊水路,至關重要。又不可不建。卻不知該如何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