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7 藥到病除(1 / 2)

劉備的日常 熏香如風 3941 字 3個月前

臨鄉的官田,並非一成不變。

不斷有流民舉家前來。先在臨鄉沿官道設立的十數個流民營地暫居。營地內設粥棚、湯池、醫帳、隔離營區。舉家入駐,調理好身體,便會被分到臨鄉各城安居。

每有一戶流民入住,官田便要分出五十畝。現有的兩百萬畝,不過能分四萬戶。按照流民家庭大致的人口組成,一戶不過四五人。夫婦二人、一兩個半大孩子,或有一兩位六旬左右的老人。

家中初生幼子和耄耋老者,皆未能抵達臨鄉,夭折或是病死於半道。

從《臨鄉集薄》上的人口數據,便可見一斑。

“年八十以上兩萬一千四百六十五,六歲以下廿三萬七千四百八十七,凡廿五萬八千九百五十二。”

“年九十以上三千四百九十人,年七十以上受杖一千六百九十三人,凡五千一百八十三,多前四百卅八。”

臨鄉百萬人口中。年紀在八十以上者,隻有兩萬一千四百六十五人。年九十以上,更是隻有三千四百九十人。臨鄉本是一片白澤,彆無寸土。百萬人口中,絕大多數皆是新晉移民。而流民又是移民中的大頭。能夠輾轉千裡,一路風餐露宿,抵達臨鄉的,多半是年富力強者。老弱皆不幸死於半道。

那為何六歲以下兒童,卻有二十三萬七千四百八十七?

原因也很簡單。抵達臨鄉後,生活富足,於是這二十三萬多是新生兒。臨鄉的人口組成,正如國之初。年齡結構偏輕,勞力充足,無過多老人需贍養。銳意進取,偏向對外擴張。

如前所說。通過上計,朝廷能掌握各地諸情。

關於臨鄉的眾多信息,皆藏在這一列列枯燥無味的數字之後。諸如大鴻臚、禦史大夫、大司農等,朝廷重臣,通過《集薄》必然能得出許多關鍵信息。

看似無為而治的大漢,卻擁有嚴密的監督體係。且能對天下各地,進行細致的數據量化。實在是太強悍。

單單一年一度的上計,便可見一斑。

也得益於對治下人口、田畝、收支的科學統計,劉備可以未雨綢繆。規劃下一季的生產生活。比如,稻收完畢。劉備便第一時間抽調人手,對治下各處糧倉進行增修擴建。

臨鄉“城、邑十,港八,倉十,關一,砦二”。

城邑十座。港口八座。糧倉十座。關城一座。水砦兩座。

十座糧倉中,有八座位於港口。剩下兩座,皆是城倉:一座位於督亢,一座位於南關。督亢城倉,為臨鄉最重要的官倉。田賦收繳、米糧支出,皆出此倉。因位於督亢坡頂,四麵被乾欄重樓圍繞,易守難攻,卻也無從擴建。

南關城五百石的城倉,規模已然足夠。容糧過巨,反倒風險驟升。若賊人全力圍攻,必亂軍心。

雞蛋還是不要放在一個籃子的好。

剩下便於擴建的八座糧倉,皆是港倉。

南港、西林港、酈城港、東港、督亢港、大利港、南廣陽港、平曲港。

南港便是臨鄉港。東港便是益昌港。除去拆除港口的樓桑,剩下十座城池皆有港口。糧倉建於港口,乃是為便於漕運。倉儲亦有獨立的體係。皆由督亢城倉下轄管理。劉備擢升大兄劉文為食俸六百石城倉令,便是為了管理臨鄉糧秣。

時下錢糧自然最為重要。將糧食交給劉氏一族管理,正當其用。以老族長為首的劉氏宗人,從此再無怨言。便是此因。